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手推、拉、提、压物体时,会感到肌肉紧张,表明手对物体用了力.再比如,马拉车、机车牵引列车,就可以说,马对车用了力,机车对列车用了力.在物理学中,把推、拉、提、压等动作概括为作用,则力是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上,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字不多,含义深刻。它说明:  相似文献   

3.
力是中学物理力学问题分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入门知识,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应对力的确切物理含义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力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最初认识力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而感觉到的.墨子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推、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归纳出力使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由慢到快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存在,如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具体的物理含义.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呢?下面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1.关于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B.力不一定总有受力物体.例如,一个人用力向外推掌,用了很大力,但没有受力物体C.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一定和地面垂直D.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7.
教材说明:首先,利用学生已有感悟知识,从人对物体的推、拉、举、压等作用,对肌肉的紧张可以产生力加以归纳: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将力的概念加以推广,建立力的一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力是中学物理力学问题分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入门知识,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应对力的确切物理含义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力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最初认识力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而感觉到的。墨子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推、掷、踢、蹬,  相似文献   

9.
(1)认为凡“压”向物体的力就叫压力把生活用语中的“压”字和物理学中用的“压”字混淆了.物理学上压力的定义是乘直作用在立承面上的力.压向物体表面上可以有诸多方向的力,但属于压力的只有垂直干支承面的那部分.如图1所示,作用在物体A上的力是F,但垂直作用在支承面上的压力只有民.(2)认为物体的重力就是压力如图2,一物体重10牛,放在水平桌面上,那么桌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答案:受到的压力是10牛,有些人由此认为物体的重力就是压力,把重力和压力两个物理概念混淆了.物体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力,作用在物体…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安排,初二物理第三章的内容,是介绍“力”的初步知识.它是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是重点;而且由于它不很具体,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细致地讲好.一、力的概念教材的第一节“力”是分四个步骤介绍力的概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把力与肌肉紧张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材首先从这里写起.但这还不是科学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肌肉紧张”解放出来,从大量的物体与物体间的关系的例子,引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科学概念.这里,要强调“离开了物体,就不会有什么力的作用”.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李立新 《中学理科》2004,(3):21-24,47
【考点导析】一、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不会存在有力的作用.当有力出现时,一定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力1.力的概念(1)力的意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含义有: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力不能存在;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③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于某一物体来说,它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④物体间接触或不接触都可能产生力.(2)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测量(1)力的单位:国际通用的是牛顿(牛).(2)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其中最常用…  相似文献   

13.
首先应该知道力是不能脱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有力就至少应该存在两个物体;一个叫施力物体,另一个叫受力物体.从课本上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常用推、拉、压、弹、举、托、吸引、排斥、支持、摩擦等词汇表示,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思都需要有物体存在,而且至少需要有两个物体存在.比如,推土机推土,就有推土机和土.人拉车,就有人和车.再比如,汽车刹车后车轮和地面摩擦中,也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一个是车轮,另一个是路面.我们把这两个物体分别看成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若把推土机、人、车轮都看作为施力物体,则土、车、路面就是受力物体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中的“平衡”是抬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有三种表现形式:(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转动.平衡力是指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的力,平衡力可以是两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现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比较如下:一、力的作用对象不同两个彼此平衡的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两个相互作用力则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一例1如图l物体A静止在水平面B上,物体A受到水平面B的支持力人和重力G。两个力的作用,地面B受到物体A的压力F。F支和民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  相似文献   

15.
功和功率     
物理学中的“做功”和生产生活中的“做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中只要我们花了力气,完成了某项工作,我们就说“做工”了.但物理学上“做功”是有严格定义的,我们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也就是说,做功要具备两个条件:作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所谓物体用力,即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作用.如果一个物体由于惯性运动了一段距离,因为它没有受到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认识力人们对力的最初认识来源于生产劳动的过程,是人体肌肉的紧张感觉。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分析,高度概括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对这句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1.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有物体参与。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物体用力,就会感到肌肉紧张。如你用手提水桶、脚蹬自行车、肩背书包或在运动场上拔河、抛球、掷铁饼等活动,你都会感到肌肉紧张。这种紧张,我们就说是用了力,就是对物体施加了力。不但人能对物体施加力,其他物体也能对别的物体施加力。如在工地上你可看到推土机推土时对土施加力;在实验室你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对概念内涵的揭示安徽省宣州市沈村中学张善停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步加深和发展.例1牛顿时代认为力的概念是:力是物体动量的变化率,即,或力是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即F=ma.在当时,这两种定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这种说法跟人们的某些日常经验相符.例如,。用力推箱子,箱子就运动起来,停止用力,箱子就停下来.所以人们在很长时间内把它看成“真理”一这个错误直到2千年以后才被伽俐略纠正,后经牛顿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才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首先要弄清定律揭示的是物体在什么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其次要弄清定律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然后还要弄清定律与其它相…  相似文献   

20.
<正> 力的传递概念,在力学中曾经广泛地使用着。例如,用一根绳子系在物体上,人拉绳子,物体也随着受着一个拉力。按照力的传递概念,通过绳子的传递,将人的作用力,传递到物体上。 我们认为,力的传递的概念,是一个不太确切的概念。 第一,力的传递概念与力的定义不相符合。力的定义是:任何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别的物体作用叫做力。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没有物体,没有物体的相互作用,是谈不上什么“力”的。因此,谈到力时,必须紧扣“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点。人与物体,既然没有直接的作用,那么又怎么能说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