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含蓄,指诗人不是把思想感情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完全依靠对客体事物的仿影,让主体情思依附于客体物象里。它通常是借助于一些表达手法,曲折地把意思传达出来。凡诗歌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近几年高考语文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常常从含蓄的角度出题来考查学生。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这里介绍古诗的含蓄手法常用的几种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3.
杨世宏 《甘肃教育》2011,(19):85-85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诗贵含蓄而恶浅露”,“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诗歌的含蓄美,笔者也略做过一些研究。我们先来比较两首五绝: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之钟爱。含蓄的风格要求诗人深刻、细致地观察生活,运用娴熟的手段,表现事物深含的内蕴。含蓄形成的原因,既有诗歌内容方面的需要,也有形式方面的需要,更是鉴赏主体的需要。其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睿智、聪敏、含而不露、隐忍不发的气质和涵养。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之钟爱,含蓄的风格要求诗人深刻、细致地观察生活。运用娴熟的手段,表现事物深含的内蕴。含蕴形成的原因,既有诗歌内容方面的需要,也有形式方面的需要,更是鉴赏主体的需要,其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睿智、聪敏、含而不露、隐忍不发的气质和涵养。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向来喜欢含蓄,在诗歌艺术中这种含蓄之美更是被推崇备至。司空图在《诗品》中曾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谓为上上品,可见在他的审美观里含蓄美也是被奉为上宾的。要营造这种含蓄美,曲笔往往为诗人所青睐。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婀娜灵动;诗文有了曲笔才更显其婉转、含蓄、深邃、幽美。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0.
刘卫华 《时代教育》2015,(3):142-143
比兴手法出现后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起到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比兴刺过讥失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诗人关注现实民生的创作态度,讽喻美刺成了中国诗歌遵循的原则。其次,在发展过程中,比兴的运用逐渐使诗歌形成含蓄蕴籍,意在象外的艺术审美特征。再次,由于比兴将主观感情物象化,形成中国诗歌重意境的传统。最后,由于比兴经常托付外物来抒情言志,由此诗歌的意象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从而形成几种比体诗。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游园不值》是一首经典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感觉,抓住了富有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之美有所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推敲文字、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兴”也叫“起兴”。南宋朱熹解:“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范垂长先生在《先秦文学详解》中解释:“兴,特点是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正题,常常触景生情,通过景物委婉隐约地寄托诗人的情意,具有含蓄暗示的性质。”这里不容忽视的是“其他”一词,因为它是判断诗词中是否起兴手法之关键。简言之,判断“兴”手法主要是看前后诗句所写的事物是否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如果有,则不应认为是“兴”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一、诵读——感知美 诗人写诗,讲究内心玩味“意在笔先”,然后“落笔变相”。因此诗歌的谴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  相似文献   

16.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手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古代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诗歌往往采用对比手法。例如宋代梅尧臣的《陶者》:  相似文献   

17.
王翠娥  王艳玲 《现代语文》2006,(10):104-104
朱光潜说:“所谓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最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隐晦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常让学生鉴赏乏力。采用披文入情的手法,做到“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便能找到打开诗人心灵之门的钥匙,进入古典诗歌美丽的花园。  相似文献   

19.
各个年级试卷中的热点考题是诗歌鉴赏,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常用方法。一、明确意象,感悟暗示诗歌讲究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我们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明白诗人的暗示或启迪,把握全诗的主旨。二、咀嚼字词,明辨手法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能力、明辨表现手法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  相似文献   

20.
<正>诗歌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境的深邃和诗意的含蓄,而意境的深邃和诗意的含蓄通常通过一些或显或隐的相互矛盾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或显或隐的矛盾因素以看似不合理的逻辑存在于诗歌中,其实是打开诗歌之门的密码。在同一首诗歌里,诗人通过情理矛盾、前后矛盾、逻辑矛盾、自我矛盾、语法矛盾以及语意矛盾等,造成一种艺术的张力,使得诗意在更深层次上走向相反相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