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2.
孙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有这样一则读书趣话,说是钱先生少时酷爱读书,还常思考一些可笑的问题。如看《说唐》后,他想:“《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如果到《说唐》里,他的那几十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怎能打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子?可是李元霸的那对锤子到《西游记》里,又怎能比得上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重的金箍棒呢?”他比来比去一直纳闷:“为什么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中称雄?”这表明,钱钟书先生在少时便有善于探究、不盲从的良好阅读习惯。他后来做学问时常常把古今中外文学作“比较”与“打通”的研究,正是小时候习惯兴趣的发…  相似文献   

3.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一代文化巨匠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钱先生一生专于治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的长篇小说《围城》,被许多人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登峰之作。《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更是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骄傲,成为中国的“文化昆仑”、“当代第一鸿儒”。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5.
一、能够淡看这几次改动吗  钱钟书自命“文改公”,已经发表的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增删修订,如《管锥编》,增订的文字几近全书的 1/5。《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多次,钱钟书也是反复修改,其中《读〈伊索寓言〉》有几处修改,不仅关乎语言运用,而且还可以咀嚼出钱钟书的一些思想。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在 1984年版的基础上准备简体横排重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朋友”之后加“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可以看出,这一改动,…  相似文献   

6.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学术大师和著名作家。《管锥编》和《谈艺录》被海内外誉为学术高峰;小说《围城》也家喻户晓。“钱学”(“钱钟书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热点之一。钱先生夫人杨绛是著名翻译家、作家和学者。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有关的研究资料集,给科研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署名     
人们敬仰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平易近人 ,从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 ,他总是热情回答问题 ,帮助查找资料 ,有时还亲笔写信详细解答。他在赠送给别人的书上签名 ,常常是“钱钟书敬奉”。有一次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不辞辛苦 ,字斟句酌 ,帮助他充实修改。论文发表时 ,青年恳请钱先生署名 ,他不同意。在吴庚舜的一再央求下 ,钱先生只好违心地署上一个笔名 :郑辛禹。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 ,在《百家姓》中 ,“郑”在“吴”之后 ;在天干地支中 ,“辛”在“庚”之后 ;古代…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小记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时任《文艺报》副主编的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生先打了个电话,被钱先生婉拒。无奈之下,吴泰昌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
  一天下午,他和林湄突然出现在钱钟书的家门口。一见面,钱钟书便笑哈哈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由于林湄是带着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刘一鬯先生的问候,加之吴泰昌又是老朋友,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但钱钟书要求林湄不做笔记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钱钟书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他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招骂,这是辩证法……”在“违反我的人生哲学”这一句旁,钱钟书特意加上小圆圈,以表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闲中读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见其中披露了钱钟书于1980年初春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信中有“弟老而无成,壮已多悔,于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讳莫如深”云云,是就其“少作”而谈的。又查《〈围城〉日译本序》见钱老先生更其明确地把《围城》一书,“只看成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遂大觉有趣。还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对《围城》的“不很满意”,这就让我开始不停地琢磨一个问题:钱钟书之不满意《围城》,究竟是因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叶青 《家长》2006,(Z2)
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透过他的成长历程,人们不禁十分羡慕他自由无羁的童年。试想,倘若钱钟书先生负笈于今日,怎能以15分的数学成绩进入大名鼎鼎的清华园?七八岁时又怎能天天得闲跟着伯父去茶馆,一边吃酥油饼一边看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书,而后回家手舞足蹈、唾沫星儿横飞地给弟弟讲李元霸、裴元庆、杨林等人叶的故事呢?比起如今的“小天才”、小学究”们,钱钟书孩提时代所受的教育似乎太不入流了。然而毋庸置疑,钱钟书是幸运的。他无拘无束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随心所欲地学到了想学的知识,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2.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一位文学史家曾说:“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而正像钱钟书先生自己所讲的“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围城》的语言特色中最为成功突出的又当推其比喻艺术,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稍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5,(4):5-5
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登记表“懂何种外语”一栏中,钱钟书先生填写着:“略通英、法、德、意语。”钱先生是公认的国内当代学者中屈指可数的精通外语的专家,他曾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又参与了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定稿工作。他把自己对外语的精通说成“略通”,  相似文献   

15.
在钱钟书先生驾鹤而去之后不久,马斗全先生曾经以《钱钟书称赏最甚的人》为题目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说“以我所知,钱先生称赏最甚的人,是广州的李汝伦先生”,理由是钱钟书在私人通信中称赞李汝伦“胸中泾渭分明,笔下风雷震荡,才气之盛,少年人所不逮”云。此文一出,贻笑大方。因为打开私人通信,晚年钱钟书对年轻人“奖饰溢量”,称赞之甚别说在李汝伦之上者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教材《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此文集写过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先生这个文集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正是这种“眉批”式文章。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内容进行教学预…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1946年6月至1948年6月间主持编纂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英文馆刊《书林季刊》(Philo-biblon),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书林季刊》(Philobiblon)作为中国图书馆史上一份重要期刊因此也引起钱钟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钱钟书先生的这段编刊经历,并对他所发表的主要文章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围城》的出版,特别是同名连续电视剧热播之后,钱钟书先生受到众人追捧,但钱先生的表现却是宠辱不惊,甚至根本不搭理“外界”,以至于有位外国友人想见他一面都难,还说如果觉得某个鸡蛋好吃,不一定非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鸡不可。从此.给世人的感觉,钱钟书是一位“出世”的学者,不仅学问大得惊人,且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大学四年级的我着手撰写毕业论文。由于酷爱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平时也有些微心得,我决定写一篇关于《围城》讽刺艺术的文章。指导老师很强调占有研究资料,尤其注重较新的科研成果,可1985年以前,“钱学”的呼声远不及现在这么高,“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还只是在高层次的圈子里脍炙人口——1980年,杨绛为《傅译传记五种》写的“代序”中说:“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间里的小老鼠’。”亦可见傅雷先生深知钱钟书的价值所在。当时,一般高校对钱钟书及其著作的研究也还不太广泛深入,我只知道厦门大学郑朝宗先生带研究生,方向是“管锥  相似文献   

20.
资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三篇中谈到《过秦论》,他说:《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