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惠阳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所载陈师旅同志的《汤泉飞瀑,东坡三游》一文(以下面简陈文),其中两处稍见欠妥,有待高榷,现略陈管见如下:其一、陈文在谈到汤泉的九龙潭和飞瀑时,引用了苏东坡的原文,照录如下:“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作者对“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一句,作了如下的解释:“‘缒石’即‘坠石’;‘不得其所止’就是探不到底的意思;‘五丈’是个约数,极言潭深”。其实,“缒  相似文献   

2.
陈志良、杨耕同志在1989年5月15日的《光明日报》上载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重化》(以下简称“陈文”)。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般的一体化哲学,……这是一个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这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以恩格斯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二重化。那  相似文献   

3.
论“把”字句“处置式”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在汉语使用中是常见的一种动词谓语句,也是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颇多难点的一种句式。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黄伯荣与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二版)是这样下定义的:“‘把’字句又叫处置式……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主动句。” 如果我们将“把”字句与一般动宾句比较,就会发现,“把”字句有强调作用,强调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影响和客体受到动作的影响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把”字句多选用具有强施动性和强影响性的动词来对介词介引成分加以“处置”。那么只有  相似文献   

4.
《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今年第1期所载陈殿玺同志的《“不毛之地”新解》一文(以下简称陈文)认为“不毛之地”应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我赞成这个意见。但对陈文反复强调“毛通苗”的新解,读后却疑窦丛生。把“不毛之地”解释为“不长五谷的地方”,早已有之,略举几例如下: 1.近者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编)第58页“不毛之地”条云:“不毛:不长五谷的地方。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把”字句可分为工具式、处所式、处置式、否定式等几类;融合式“把”字句、“把”共管多个宾语及“把”后谓语动词的消失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歧路灯》里用于表处置的“把”字句占绝对优势,而且多用于口语中,“将”字句已经或即将从当时口语中退出。  相似文献   

6.
主谓结构作补语的“得”字句,(以下称主谓补语“得”字句)是唐代新产生的一种程度补语式。这种补语句式发展很快,是汉语补语式发展的一大特点。《西游记》(以下称《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出现得比较多,运用范围也比较广,形式多样,语义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然后与《关汉卿戏曲》和《红楼梦》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出现情况作一简单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西》中这类句子的特点;最后再与现代汉语中这类旬式作对照,可以看出一些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1 伴随着新诗革命的“诗体解放”,“丑的字句”就开始进入新诗。到20年代初,由梁实秋发难并由此在《晨报副刊》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丑的字句”是否可入诗的讨论。以后,闻一多倡导“以丑为美”,“丑”恶”字句大量入诗,又引起时人争论。最近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辞典》还说:“《死水》里面有些诗,是流露了作者的悲观思想的。歌咏‘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绝望的死水’,……‘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可能就是这一类的悲观思想吧。”看来,讨论闻一多新诗中“丑的字句”,至今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指出“唐代以后,处置式产生了”;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则认为用“把”组成的初期处置式在南北朝已陆续出现.但是,我们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秦简》)一书的《法律答问》中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句子:可(何)谓“臧(赃)人”?“臧(赃)人”者,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即告亡,欲令乙为盗之,而实弗盗之谓(?)(也).该句中的“把”不能看作是表“握持”义的动词,而应是表处置(到)、起提宾作用的介词;“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是表处置(到)的“把”字句.假设上例中的“把”是动词,则“把其衣钱匿臧(藏)”的结构形式为V_1OV_2.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10.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1.
龚节之 《现代语文》2006,(9):125-126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除了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语言的锤炼上。他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明快而富有节奏感。色彩柔和,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他常常把静的景物写动了,把死的东西写活了,一切都显得生意盎然。他在《欧游杂记》一书的“自序”中说:“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  相似文献   

13.
叶栋同志1981年发表的《敦煌曲谱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音乐界褒贬各异.陈应时同志的《评〈敦煌曲谱研究〉》(1983年第一期《中国音乐》,以下简称陈文)否定了《研究》的主要论点和论据.本文想与陈应时同志商榷.一、林谦三对《敦煌曲谱》的谱字和符号都作了解释吗?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二十回中史湘云用“‘爱’呀‘厄’的去”向林黛玉反打趣,对这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册本无注。陈梦韶同志介绍鲁迅的解释是“唉呀我的妻”,李赐同志不同意鲁迅的说法,嗣后陈梦韶同志又逐点答辩,坚持鲁迅的观点;白江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起来,白文解释较为可取,但有的地方言犹未尽,有的地方不甚妥当。兹陈愚见,就教于上述诸位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成书于清代的《七侠五义》中,"把"字句和"将"字句在语法功能上表现基本相似,均有处置式、工具式、处所式、承受式四种类型,且分布大体相同。不过,"将"字句的数量远远多于"把"字句,并且在狭义处置式的下位类型上比"把"字句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同时,"把"字句中出现了两种非常口语化的形式,这是"将"字句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7.
张健同志在《三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性”》一文(载《运城高专学报》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认为象“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等”这样一种曲折“是和前进性相割裂的曲折”,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曲折。还提出可以总结出“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同的另一条规律”,即“发展不顺利式的曲折”的规律。 对张文的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与张健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地县以下的教育工作,尤其在西部,主要是基础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地县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从《决定》在基层、在教师中引起的热烈反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但《决定》意义不仅于此,它对形势的分析概括精炼而内涵丰富,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把”字句是汉语中的常见句式,常常表示处置意义。然而,“把”字句和处置意义并不等同,其关系还相当复杂。从《围城》中的400多个“把”字句可以看出,一方面,“把”作介词,并非专用于处置式,它也可以表示“中介”“方式”意义,从而相当于“拿”;另一方面,处置意义也可以不用“把”来表示,比如“类处置式”。  相似文献   

20.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