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2.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声音     
《视听界》2009,(4):10-10
难度在哪里?如果你想理解这一点,不妨自己写一篇4000多字的稿子,自己拿着读,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一气呵成地把自己写的稿子读完。并且语气抑扬顿挫,情绪传达精确?——央视副台长孙玉胜说,再复制一个罗京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我不时给上海的城市导报投稿,深深感到这家报社待我们这些通讯员可够真诚的。首先,凡有稿件被采用,样报一次不漏地寄给作者,而且稿费也不会姗姗来迟。我写的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去年10月21日该报首版“信息集纳”专栏刊用,黄准  相似文献   

6.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7.
雅坤 《中国广播》2010,(4):24-25
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树立牢固的安全播出意识是重中之重。播音员播稿,一定要保证一字不错。怎么才能保证一字不错?就必须要认真备稿,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把稿子连成一篇。播音员有个职业习惯——先入为主,  相似文献   

8.
董强 《军事记者》2006,(7):36-38
2005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消息《带兵人忌说七种话》。消息见报后,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编辑打电话,称赞这篇稿子写得不错,这个问题抓得很好。事实上,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是从近2800字的通讯中“拎”出来的。其间,作者修改过两遍,编辑又打磨了一遍。  相似文献   

9.
孙巡 《传媒观察》2007,(2):39-41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1.
刚开始在连队写稿时,我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战友笑话自己,更怕稿子没写好让战友们看了给自己难堪。 一次我写了篇千字通讯,先后改了五六遍都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桌子上蹋足球去了。回来后见班里几位战友正围着看我写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要想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话,我是相信的.但有时这样做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又使我感到困惑.不过,最近一篇稿子改短的过程,使这个困惑开始解除了.8月份,我写了一篇杂谈稿,从初稿到定稿,修改多次,还有1200多字.自己感到无法再短了,便寄给了湖北日报主编《大家谈》的张宿宗同志.9月7日,这篇稿子登出来了.一数字数,800出头,压缩了400多字.自以为无法再短,为什么编辑同志却“短”下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拿原稿和见报稿作了一番对照.对来照去,终于发现:编辑同志是在提炼主题上花了一番功夫,才使稿子短下来的.我的原稿在“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之下,分段谈了要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领导要亲自作调查、要把调研成果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步  相似文献   

13.
时下,新闻媒体在日常采编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新闻行业内,说一篇稿子好,就说这篇稿子针对性强,说一篇稿子不好,就说这篇稿子缺乏针对性.可见,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是提高稿件的上稿率,发挥新闻舆论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1987年2月,我写了篇反映青年矿工爱情生活的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后,不想惹了一场麻烦. 我矿井下采煤工郭某与一位干部之女相爱,并幸福地结合了,我采访后将稿子寄给县广播站。谁知女方的母亲听了广播十分恼火,说她女儿是被人拐骗成婚,为此大闹广播站。编辑部一方面通知我核定稿子,一方面派记者调查。记者见到了当事人和矿领导,认定稿子属实后,通知这位女青年的母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因两篇自感还说得过去的稿子久未刊登,打电话到某部询问。一位编辑热情地回答:稿子的确写得不错,我们是准备刊登的,但写这类稿子,你最好和某某同志合写,否则……听了这样的回答,我心里很不愉快。其实,这家报纸早就这么做了。笔者熟悉的几位报道员,去年9月写了两篇稿子,寄去后没有登,今年元月,他们将原稿重新抄写一篇,注上某某同志的名字后,再寄到报社,到3月份,稿子便在该报《战士  相似文献   

17.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18.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9.
写稿是为了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基层报道员写好一篇稿子后,总是期待着能见诸报端。但常常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发出的稿子却似泥牛如海。这是为什么?笔者同几位编辑同行探究原因,他们普遍反映,基层报道员来稿不少,有的甚至日写一稿,但质量普遍不高,难以采用。  相似文献   

20.
去年初,我发现并喜欢上了《人民日报》的一个专版。读得久了,便有了“参与”的念头,于是写了一篇随笔寄给专版 (未寄个人 )。稿子见报没几天,便收到编辑彭嘉陵同志寄给我的样报了,而且是两份,里面还有一张名片 !名片上除一个熟悉的名字外,地址、邮政编码、传呼号以及办公室和家里的电话号码一应俱全。又过几天,收到了寄来的稿费。这不仅让我高兴,也使我产生些许感慨。特别是从那一张几千公里外寄来的名片上,我读出了主人的真诚和热情,读出了一位报纸编辑对陌生作者的问候、感激、尊重和信任,看到了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