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研究我国民族文化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民族舞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此来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改革创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舞蹈作为表达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其舞蹈形式也不同。但是各民族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表达和特点都与各自民族民间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那么我国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民间的精神财富,使其能够长远流传和发展下去,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民间民族舞蹈的概念、特点等内容进行归纳,并结合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传承规律等探讨,提出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能够符合时代的审美,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能够起到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对学生及社会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舞蹈课程的要求两方面对利用中小学舞蹈进行传承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民族性与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这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还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取其精华、课程要与地域文化相整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相关人文素养的提高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民族舞蹈资源丰富,民族地区高校要利用好自身民族舞蹈文化环境优势及其拥有的软件、硬件设施,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一套系统的广西民间舞代表性舞蹈教材,让本土的舞蹈进入高校舞蹈课堂,推动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与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最常见的传播载体,具有传承性、大众性、娱乐性、民族性等突出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系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关系,教学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持和升华。基于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要注重甄选适宜的教材,客观地剖析教材,多元地开展教学,以此促进舞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还生动地展现出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历史变迁等种种轨迹,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民族舞蹈是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艺术瑰宝,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活动中.与宫廷舞相对,民族民间舞蹈因为植根民间,由劳动人民所创,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的姿态;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生活化、俚俗化、简单化等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艺术创作发展和舞蹈教学重要的艺术灵感来源.要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采,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原有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精髓,根据当代舞蹈审美原则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并推广到舞蹈教育领域,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魅力.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视觉艺术中的优秀代表,同时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突出代表,在继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有必要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文化风格、文化传播机制进行分解研究,以便为更好地传承发扬民族民间舞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已成为我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四川现存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多种多样,这是四川55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座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金山。它们不仅是中华舞蹈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最为耀眼的艺术明珠。四川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理应成为四川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科学界、舞蹈界高度关注、保护和研究领域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舞蹈的发展、演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藏族舞蹈起源于高原,是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对抗自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讨,民族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相关联.因而在舞蹈教学中,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在表演时不仅能展现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教学质量;而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要因素,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拥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与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现代舞蹈艺术创新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由李瑞林、战肃容等人共同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2017年9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以我国民族民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中,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舞蹈。为了保护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全民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时代价值众所周知.本文从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以及新课标背景下临夏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现状着眼,分析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新课标背景下临夏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浩瀚艺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历史以美的形式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推进整体舞蹈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是人的产物.不同民族所处的文化环境使得各民族产生了符合自身文化特色的不同于他民族的舞蹈形态,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又反作用于日常生活,促进舞蹈文化的升华.本文从文化的源泉生活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了民族民间文化与舞蹈形态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架起了生活与本民族舞蹈间的桥梁,文化影响舞蹈形态,舞蹈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7.
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一种优质的传播媒介,在当今的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民族舞蹈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将舞蹈的内涵、风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改革民间舞蹈教学的实际意义,并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舞蹈的发展、演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是继承了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并在吸收古西域乐舞精华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体现了别样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又因为其文化内涵和形式等的不同,也是各有千秋的。在我国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民族民间舞蹈无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因为它不仅包涵着我国深厚的关于民族的文化,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是关于文化和美的完美结合,是文化的一种传承。那么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舞蹈教育中的一部分,这对于发展整个舞蹈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霞 《华章》2010,(33)
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亦是如此.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我国的民间舞蹈种类有上千种之多,在这些丰富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形式纷繁、风格迥异的歌舞艺术.一个民族的舞蹈涵融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相关联.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在表演时不仅能展现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分类和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的内容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结合的现状,提出了剖析舞蹈动作体态、姿态的由来、了解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感受民族审美意识、舞蹈教育中充分重视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获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最新动态的手段、抓住典型动作示范,提高动作的完美性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措施.旨在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