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2.
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不仅给被殖民者带来了创伤,也给殖民者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创伤。文章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主要人物的创伤性经历,比较他们所表现的创伤性症状,来解读处在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黑人和白人其身份如何发生置换,以及面临生存困境的白人有无创伤复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他也是布克奖的两度获得者。他获奖的力作是出版于1999年的《耻》。小说描绘了在种族隔离结束的新南非发生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一系列可耻的事情。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不得不接受来自黑人的报复行为。而曾经的被统治者黑人则通过模仿前殖民者的各种行为而逐步成为了新南非真正的主人。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大家霍米.芭芭的理论模仿来解读这部小说的主题。通过模仿,曾经的被殖民者学会了生存,曾经的殖民者也学会放下身份与曾经的被殖民者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4.
徐志鹏 《文教资料》2008,(21):29-30
库切的小说<耻>揭示了南非正在变革中的种族冲突.主要是白人和黑人,从前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了白人在这一变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并试图在主人公卢里的女儿露茜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她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女性来承担并化解这个冲突.  相似文献   

5.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黑人是南非的主要居民,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他们已在这里生活了许多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整个南非地区.1910年5月,作为英国自治领的南非联邦成立,当时的联邦宪法规定只有白人享有政治权力.这样,南非的黑人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不仅失去了家园,而且还失去了政治权力.“非国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小说《耻》表现了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殖民后文化冲突,特别是在白人特权消失后的社会里,黑人与白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伦理的严重错位。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更能透视出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对南非文化人生存窘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五钢 《语文知识》2001,(11):73-77
南非的夜很长。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及其后裔为了“合法”占有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大肆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尤其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白人政权以峻法严刑把这种罪恶的制度推向顶峰。白人独裁者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广大黑人的反抗,也被国际社会唾弃和长期制裁。被凌辱被  相似文献   

10.
自从17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到达开普后,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即布尔人就处于不断的土地扩张中.究其因为,我们不能按照殖民主义的一般逻辑来解释,因为布尔人已经成为本土化了的殖民者,在其向南非内地"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与原住民都受到南非自然条件的制约而主要从事牧业经济,但在生产关系亦即土地占有和传承方式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在两个半世纪之内,科伊桑人和班图黑人87%的土地被白人占有,他们自身则沦为白人的奴仆.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展示了南非白人卢里从幻想到现实,从冷漠到怜悯,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卢里多重身份的发展和蜕变,表现出库切赋予小说人物身上的对于实现消解父权中心、现代人重塑自我身份、人道主义复苏以及前白人殖民者与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对话与联接的诸多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库切的创作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耻》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地关注殖民者身份的问题,同时也书写了南非白人的尴尬境地。通过这部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身份的转变的分析,探讨了南非白人主体身份衰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迷惘、困惑以及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和自身经验的原因,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面临着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从族裔上讲,他属于欧洲,但却对欧洲的意识予以抵制;他虽然同情非洲黑人的不幸,却又无法拥有和进入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身份具有明显的混杂性特征,他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历史的移位造成的文化夹缝中进行调适和协商,以期能最终实现消除了种族差异的理想的南非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库切在对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小说《福》中,选取女性叙述视角,竭力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寻找话语权力。研究发现,原本处于权力边缘的女性和黑人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白人男性权威受到质疑,库切通过作品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揭露了被殖民者的反抗与成长,并流露出去殖民化的写作主张。  相似文献   

16.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7.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毫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说《我儿子的故事》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  相似文献   

18.
4月26日开始的南非大选将结束白人在南非长达342年的统治,这342年的历史写满黑人的血和泪: 1652年,荷兰人入侵南非,并开始对当地黑人发动多次殖民战争。 1795年,英国殖民者在开普敦登陆。 1867—1884年,南非先后发现钻石和黄金,大批  相似文献   

19.
南非,原是非洲黑人的居住地。1652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南非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建立起布尔人(荷兰移民的后裔)的殖民统治。1806年,英国殖民势力也渗入南非大陆。从此,英、荷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争夺南非殖民利益的争斗。1866年(一说为1867年)在南非发现了钻石矿藏,1884年又发现了黄金矿藏,随之在欧洲产生了“钻石狂”和“黄金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文学是种族时期南非文学的主体。英语的特殊地位和使用范围、英国移民的教育程度、严苛的审查制度等原因促成了白人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起。早期殖民机构的资助、方言出版社的匮乏、荷兰殖民者的暴力统治等迫使黑人作家也用英语这种西方语言来传递非洲人的苦难与理想。在特殊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南非英语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南非英语文学是创伤文学,作家书写了种种个体创伤及其所遭受的隐伏创伤,也通过写作对群体伤痛和灾难进行宣称和文化建构。南非英语文学也是启示文学。文学作品不仅是对未来时间的一种投射,而更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隐喻表达。但是,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作家,南非英语文学聚焦的仅仅是、也只能是种族社会的某个阶层或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