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2.
河池享有"铜鼓之乡"之誉,自然要首选铜鼓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乡土教育资源。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传扬和继承河池本土民族文化——铜鼓。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先民的重要礼器之一。受"藏礼于器"的影响,作为祭祀礼器的铜鼓承载着巫文化"三界观"。"三界观"源自于原始巫文化,是汉代西南铜鼓纹饰艺术本源的重要因素,也是壮族先民对宇宙世界的初步映象,体现了壮族先民"天地人合一"、"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有各种各样的乐器.我国苗族的芦笙、维吾尔族的热瓦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僮族的铜鼓、蒙族的马头琴,以及朝鲜的长鼓、罗马尼亚的排箫等等,都是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物,它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六、七百年了,但认真研究铜鼓却是近百年来的事.铜鼓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南朝刘宋时人范晔著《后汉书·马援传》已明确记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唐章怀太子李贤在注《后汉书》时引用了比《后汉书》稍早的《广州记》来为"骆越铜鼓"作注:"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据《晋书》、《陈书》和《南史》记载,在晋至南朝时,我国岭南地区已大量地铸造和使用铜鼓."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  相似文献   

7.
古代环北部湾地区先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征.铜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该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对铜鼓民族身份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北部湾地区铜鼓文化的族属问题,主要是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除菲律宾外,古代铜鼓在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均有发现。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铜鼓成为泛北部湾地区从事稻作生产的各民族两千多年来社会发展、文明交往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它是这一地区稻作民族积极进取、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蕴含着这些稻作民族朴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该地区稻作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同样,古代铜鼓文化在该地区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亦反映出该地区各国开放吸收、共同创造的文明交往观。古代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构建泛北部湾地区认同、推动该地区经济合作持续开展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9.
铜鼓是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云南是我国铜鼓发现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文献中屡见出土铜鼓的记载,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问和民国时期出土铜鼓的情况,其中有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广南铜鼓。云南一些府、州、县志,以及近人袁嘉谷在《滇绎》中也记载了出土的铜鼓。然而,这些铜鼓都是时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1982年11期刊登的《壮族历史简介》一文中谈到:"驰名中外的铜鼓,是壮族古代文化的瑰宝."铜鼓的制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介绍一些简单情况,供同志们参考.中国南方古代铜鼓其花纹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铜鼓造型庄重古朴.如果细心观察又会发现鼓体上有诸多疤痕.这些疤痕乃是铜鼓铸造技术的一个重要遗迹.透过这些疤痕以及其它一些细微的遗迹现象,我们不仅探知了铜鼓铸造的基本过程,解开了古代铸鼓"其法绝秘"的千古之谜;而且进一步窥测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技术的渊源关系.凡有这种疤痕的铜鼓铸造技术,称为"夹垫铸  相似文献   

11.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  相似文献   

12.
铜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岭南地区及以中南半岛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我国古代铜鼓源远流长,绚丽璀璨,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鼓也逐渐被赋予了祭祀、军事指挥、王权象征、财富功能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铸造和使用铜鼓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具体反映,并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铜鼓文明。本文拟从滇式铜鼓的地理位置、分布区域、传播扩散路径等方面,分析制造和使用滇式铜鼓的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包括该民族与域外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楚雄市位于滇中高原中部,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因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编钟等青铜器文物出土于城南万家坝而被称之为“铜鼓之乡”。多年来,楚雄市的教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市高、初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品牌之乡”的发展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之乡"的称号遍布了全国各地,所有这些品牌的建立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地缘优势让长三角地区品牌之乡的发展更为迅猛,品牌之乡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长三角品牌之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具体表现。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品牌之乡的表现和发展对于其它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流传于水族地区的铜鼓属滇系铜鼓中的晚期鼓。水族铜鼓在祭祀活动中作为礼(神)器,在巫师活动中作为法器,在节庆舞蹈中作为乐器。铜鼓是水家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每逢过端、过卯,跳铜鼓舞成了水族青年男女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昌都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交界部位,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有"藏东三江流域"之称,是西藏东大门和康巴地区腹心区域。卡若遗址表明5000年前昌都已有人类生存,5000年的文化积淀让这里有着"热巴之乡"、"弦子之乡"、"锅庄之乡"、"艺匠之乡"、"木刻之乡"等美称。本土文化丰富多彩,择其优秀健康积极向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本土文化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本民族  相似文献   

17.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养生旅游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特点为依托进行产品开发设计。采用RMP分析方法对其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东兰县巴社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进行分析,提出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养生产品、将产品"人情化"等对策,以期为东兰县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东兰县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延伸区域,同时可为经济带的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夜郎故国——彝族英雄史诗的圣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彝族的英雄史诗都产生于贵州这片夜郎故国的土地上。《铜鼓王》中有用铜鼓作为葬具埋葬彝族古代首领的记载,这在其它彝族经籍《禳占星解经》等中的记载相符,并且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现的"铜鼓套头葬"式相互印证了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楚雄市地处滇中,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八地州及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交通要道,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又因城郊万家坝出土了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鼓,而被誉为"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