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中,收录了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指珍珠鸟)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句中的“垂蔓”一词,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读作“chuíwàn”,并且告诉学生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当“蔓”字作动词用的时候,读作“màn”,当“蔓”字作名词用的时候,读作“wàn”。从而在学生的期末考试答卷中,也把给“垂蔓”的“蔓”注音为“màn”的判错。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七(下)《珍珠鸟》一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句中“呷”字的读音,教科书注为“xiā”,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中“呷”有两个义项:(一)读xiā,吸引:《儒林外史》第  相似文献   

3.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5.
孙林 《甘肃教育》2003,(9):25-25
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第四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部分正文下注释(42)对“而”的注释为:而,通“耐”,能。杨树达《词诠》对“而”的解释有一条是:(三)助动词,假作“能”字用。……按《庄子·逍遥游》篇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亦假“而”为“能”,作名词用。看来,杨先生是认为“而”通“能”的。《文言虚词通释》对“而”的解释中最后一个义项是:[附]名词,能力,才能。是“能”的同音假借。举的例子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而且在上一个义项后加有按语:“而”和“能”古音同属“之”韵,“而…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7.
《<指南录>后序》中“今存其本不忍废”的“今”字应作何解,课本未作注释。不少注本对“今存其本不忍废”这句话作了意译,一般都译为“现直(或直到现在)保存着这些稿本舍不得抛弃掉”,“今”字被解作“现在”、“今天”。这样理解,我以为不确。其一,从“今”字的本义看,《康熙字典》对“今”的注释是:今,《说文》,是时也。《中华大字典》对“今”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为“是时也”,一为“犹即”也。  相似文献   

8.
画蛇深足的解词《高中语文词语集粹》第四册《内蒙访古》一文有个词条: 屏障:象屏风那样用来作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条释文有两个毛病: 1.句子不通。“作遮挡”是“用来”的目的,“遮挡”本是动词,这里是名物化用法,而“着”,助词,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因此,“用来作遮挡着”一语明显不顺。2.违反逻辑。“屏障”既如释文括注所言,谓“多指山岭、岛屿等”,那么,“山岭、岛屿”等谁能“用来作遮挡的东西”? 《集释》在“编写说明”中说“本书的词语释义,参考了《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经查《现汉》,对“屏障”的解释是: ①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②遮挡着。义项①是名词义,②是动词义。《内蒙访古》一文的“屏障”用的是名词义。《集释》参考了《现汉》,却补上一个“用来”,顿使语意变化,实属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小学低、中、高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这一规定,不仅回答了“小学生该不该读课外书”、“该读多少”的问题,而且使大语文的轮廓更加清晰、具体。面对“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别提出“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人类应该怎样做”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层层导读,步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请看靳老师教学第一个问题的课堂实录片断:(一)(靳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这样”一词)生:老师您把“这样”两个字写掉了,题目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师:对不起,老师写错了,老师把它改过来。你真细心!你勇于指出老师错误的精神特别可贵,谢谢!(说完,靳老师毕恭毕敬地给这个学生鞠了一躬)(二)师:我们把课题…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2.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13.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古汉语中“之于”句式的图释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以下简称《古代汉语》)在说明介词“之”字的用法时,说“有时侯,不是在主谓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5.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6.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7.
史新华 《语文知识》2005,(11):21-21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中有较多使用“至于”的例子,但是在解说时有矛盾或不统一的地方,似应统一起来。对于《六国论》一文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教材作了这样的解释:“表示由于上文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而对《伶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附录三表有几处错误: 《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231页)在“讫”字后举“乞讫”“收讫”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辞海》,均无“乞讫”,疑为“起讫”之误。  相似文献   

19.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清,混用现象比较严重。我们仅以苏教版第二册第22课《司马光》为例《: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有“,爬”是爪字部,要观察好字形,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哭”是犬字底。《课程标准新教案(配套苏教版国标教材)》(中国和平出版社)有,认识方框、爪字部、犬字部,并回忆学过的或认识的有这些偏旁的字。《基础训练》(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有这样的练习:先写出下列字的部首,再找一个相同部首的字写出来:流()();而其他课文又有: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氵()。各种教学参考书尚且如此,一向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