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的毛奇龄有一首题为《览镜词》的诗:“渐觉铅华尽,谁为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老实说,这首诗题材未免陈旧了些,那思妇仍旧是古典的思妇,是从《诗经》中走来的洗却铅华、顾影自怜的思  相似文献   

2.
“为有源头活水来”李裕德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当有一桶水。”这话是说教师应当比学生知道的多;但仅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用。宋朝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说的是读书,...  相似文献   

3.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5.
刘艳平 《成才之路》2010,(17):54-54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做好题的基础是读懂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读懂诗歌的切入角度。先看下面一首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完此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写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7.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0):47-47
朱熹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这真是描述美景的一首好诗。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更令人叫绝的是,朱熹给这首诗题名为《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却说是“观书”?而且全诗中也不见一个书字?  相似文献   

8.
2004年福州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相传明代状元伦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所题的一首诗为:“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在这首诗中隐藏着一个“百鸟”的算式是__。  相似文献   

9.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10.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是这样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在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1.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12.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中的“挑”字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13.
刘祥 《作文与考试》2023,(22):27-2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借鉴”一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2.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借鉴:鉴于前事,鉴于他人,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效法其人的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相似文献   

14.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1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意思是“为何会有这般澄澈如镜的山光水色呢?  相似文献   

1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一首山水诗,其实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没有思想,就象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一具死尸。”思想和艺术应该辩证统一,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通过艺术显示出它的感染力。作为一首说理诗,如果离开形象的艺术描绘,则哲理不免晦涩难懂,当然也决不可能广为流传。因此,“寓物说理而不腐”,“熔形象与哲理于一炉”,正是说理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上到《诗经&#183;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18.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小孩儿这种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作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  相似文献   

19.
语文书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第16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争论中,巴迪的爸爸坚持己见。“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相似文献   

2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人们熟知的朱熹《观书有感》绝句。朱熹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作诗不忘颂理。这首诗中所有美妙的意境,全是烘托“理”这个“源头”的。朱熹认为,理是世界本源,它至高无上,尽善尽美,纯粹无瑕,是众妙之门;而书,五经四书,则是圣贤心心相传的义理表述。所以观书能够体察义理的清妙,涵泳源头之活水,因而读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