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企业的进步,从而使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为了有效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采用了以二元制教育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作为高职教育的延伸,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适应二元制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以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19)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进步,然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础又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市场竞争力不高,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面临改革。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输出状况,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形象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大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因此,明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建立科学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项目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目前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已经对各大院校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影响作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宗旨,已为企业和各种社会就业岗位培养出了很多的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进入本世纪起来,各大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各大高职院校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大院校已经把在技能大赛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检验自身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人才重要教育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的大学,其目标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代表性,同时培养的人才也为适应社会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是以学生进入社会为导向,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高教学条件,这便形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有所了解,更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型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本文即旨在研究我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个人所知做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员,其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才能实现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进而提出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交通运输业非常发达,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汽车类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逐年递增,相较于之前,汽车类行业更加专注于人才的能力及专业技能。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却培养不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汽车类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教育弊端,探讨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打破陈规,为汽车类行业培养出更多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能力、新型化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主要就新常态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任,但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高职院校也出现了失业率较高的现象,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出现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当下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殷会斌 《科教文汇》2012,(24):166-166,168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要注重理论和理念的结合,培养生产一线的管理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任,但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高职院校也出现了失业率较高的现象,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出现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当下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燕乐 《知识窗》2024,(1):60-62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面对信息安全问题,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为社会培养信息安全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探讨相应的实践策略,提高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向社会大量输送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法的应用面临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案例法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存在着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缓解企业的"用工荒"。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可以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产品了,它在我国社会的多个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种新兴的技术,近年来发展的也十分迅速,而如果应用好了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对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创新形态进行大力的改革,同时还能推动科技领域的第三次革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其也是有责任为物联网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的,为了最大限度为我国物联网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以及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增设具备高职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便对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和发展、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意义、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以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冯莎莎 《科教文汇》2020,(5):101-102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认识,推动我国工业化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与工匠精神积极融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现代企业服务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很好地开展市场调研。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我国电子商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社会尤其是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大并提出更多要求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因此给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要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满足企业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要向着精、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本文主要从分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的角度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高职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持,通过高职教育提高了我国全民族的劳动素质。为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应该寻求适合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确认在高职院校技能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