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寻微课程之"微",它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等表征的背后,还蕴含着特定的认知理据、视点差异与技术悖论。透视微课程之"课",它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审思微课程之"程",它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加以判读,有利于建构微课程的分析框架,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课程开发范式。  相似文献   

2.
对汉代三家有关"六书"之异词,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文章针对此从三家所言之文化背景和称名异词理据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重点论证了三家异词的理据及对应之关系,结论是《艺文志》"象事""象意""象声",是"好古"的班固,利用"象"的多义性而表达不同的含义;许慎的"指事""会意""形声",是对应"三象"的同义变说;而郑众的"处事""谐声",只是在表述切入点即语词理据方面有异,所指则全同班、许。  相似文献   

3.
正词语的锤炼,古人之"炼字",是我国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其目的是选用尽可能恰当的词语,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意义。词语锤炼的要求是:不仅词语要用得准确,而且还要用得尽可能好。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换成"过""到""落""临"等都不算错,但效果都不如"绿"字。王安石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词中选择了"绿",取得了最好的表达效果,可以说是词语锤炼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对于《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多数古文选注和译注文本将其释为"爱慕""思慕",实属不当。也有学者将"慕"之早期义项"啼哭"视为此处含义,实则不然。"慕"在此的真正含义应为"悲哀""悲伤",这个义项倒确实是由"啼哭"义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源起于共产主义者同盟誓词,从初期强调"阶级斗争""严守秘密",到主张"作群众的模范""服从党的决议""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要求"精通业务""工作中积极带头",直至党的十二大载入党章而成为入党的制度化要求。入党誓词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在于由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化驱动,制度逻辑在于由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的时代跃迁,实践逻辑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重温入党誓词制度对淬炼党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强化"我究竟是谁"、唤醒"为什么出发"、铸牢"要到哪里去"的"灵魂三问"。  相似文献   

6.
词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原有词的基础之上,即词语的产生是有一定理据的.我们从词源的角度探究其隐含的构词理据会很容易将"谈""讲""论"和"说"区别开来.这四个词语之间的构词理据并不相同,这也是他们能够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颠覆性技术的路径演化过程会经历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中,新技术成长过程由技术到市场、由市场到产业化会形成两次"死亡之谷"。运用SNM理论为颠覆性技术构建"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可实现三个生态位对颠覆性技术成长五阶段的全过程保护,使技术顺利跨越两次"死亡之谷"。  相似文献   

8.
寒假前夕,东华大学"绿手印"环保协会发起倡议"为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做点事",号召同学们在旅途之余、团聚之时莫忘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欢庆、绿色祭祀、绿色上网。1999年4月,诞生于环境学院的"绿手印"成立之初只有十余人,活动数量和质量同样不及学校其他社团。困扰当时"绿手印"成员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出有理念、有技术的"真"环保,让更多人关注、参与环保,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欣认为,依托专业背景才能把环保活动做深、做细,  相似文献   

9.
抒情散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应把抒情散文的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体会其语言的"形象之美""神韵之美""逻辑之美",从而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以读代讲,精美讲读,从而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对抒情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教有其"术",学更有之"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切""磋""琢""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画"中"切"、"圈"中"切"、"比"中"磋"、"逆"中"磋"、"教"中"琢"、"议"中"琢"、题组"磨"、反思"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董鸫 《教师》2013,(19):45-46
后进生往往表现出"冷漠""悲观""逆反""虚假""低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对学校和老师的敌视……有育人之心的老师是不会熟视无睹的。多年来的育人实践证明老师敢捧"五心"转化后进生是事半功倍的。一、捧"关爱之心"熔化"冷漠"后进生大多在班集体中做"边缘人",心理障碍严重,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脸上写着"冷漠"。教师以"关爱之心"来熔化这些"冷淡",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亲近、关怀、理解、尊重、信任、期望等真实地给予后进生,就能使其产生"动情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晚期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埃尔斯特的"分析"系统运用了谓词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道义逻辑和博弈应用逻辑工具,并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考察了社会流动、有限状态语法、亲属关系、实际国民收入评估和偏好的内源性变化模型的"可能主义特征",刻画政治可能性及其政治可能性关系的逻辑属性,进而阐述基于政治可能性的辩证法的现实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关系,分析了新经济史视域中的"反事实历史方法论",凸显可能世界概念之情境、意向性与行动的逻辑应用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鄢"与"奄""偃""郾"等字通用,互为假借,在地名上,造成诸多疑惑。"郾",古郾子国,楚灵王"迁赖于鄢"之"鄢"地,应在今漯河郾城、源汇区一带。这是楚国为控制其所灭小国"赖",发展自己的实力,将其异地迁徙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成为哲学、传媒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与之相较,教育学原理关于技术的研究严重滞后。事实上,教育学的发展与近四百年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从技术视角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内蕴的技术逻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化身为知识(课程)、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绩效目标等使教育成为技术体系,将教育转变成为一台"巨型机器",教育学则是为这一体系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合法合理性论证的知识体系。技术逻辑是技术时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学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在面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正面冲击时教育学的必然回应,表现为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实践变革的理论回应、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学基本问题变化的理论重构、基于人工智能引发的学科标准变化的学科体系重建;二是在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和潜在危险时教育学的可能回应,表现为教育学的学科使命将从顺应转向解放,其核心概念将由可塑转向自觉。  相似文献   

15.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科学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立即议论起来:"植物本来就是绿的嘛!""是太阳让它变绿的!"……老师说:"今天,我们做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7.
"颐",《说文》解:篆文作"頤",""为其古字。""形似有口之匣状,笔者猜度其本义当于储物之器有关,"匜"与""形相近,"匜",古时盛水之器具,《左传》:"奉匜沃盥"。  相似文献   

18.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19.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7,(8):45-51
在技术哲学研究由"经典"朝着"经验—文化"转向之时,教育技术就像一个具备教育灵魂和技术躯体的"巨人",也应注重展现其整体的文化气质。教育技术文化的研究,是将教育技术纳入文化研究视野的理论复调,也是技术经验与文化经验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交融,其范畴体系的逻辑推演是研究工作的起点。教育技术文化范畴作为教育技术文化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是探索教育技术文化存在、揭示教育技术文化本质和形成教育技术文化概念的思维分析方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技术文化的美好图景:承载着教育价值内核的经验之舟,沿着文化流淌的长河,在技术构建的空间中不停地摆渡,将人类从现实的此岸送达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