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洪宪帝制初期,日本并没有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多数政治力量对帝制持反对的态度,但日本主流也没采取措施来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是在外交上采取了旁观的政策。这种旁观是表面的、暂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在当时情况下没有窥破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是其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之外,也和当时国内外时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当逐渐弄清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再加之当时反袁力量的日益强大,日本逐渐由旁观转向干涉,反对袁世凯称帝。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的尊孔言论一方面不自觉地迎合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的需要,另一方面对袁世凯的军阀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自己也并未与袁世凯同流合污;相反,他却联冯倒袁,从而成为倒袁之役的主力之一。联络军阀冯国璋倒袁则又体现了人的智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康有为是军阀政治的参与(并非拥护)。  相似文献   

3.
为反对袁世凯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护国战争举起反复辟帝制的旗帜,深得人心,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继云南之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也相继独立,使袁世凯的统治越来越陷于孤立.在全国反袁的形势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剧烈变化,北洋军的许多将领也与袁世凯离心离德.不再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力.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势下.宣布取消帝制,并在国人“皆曰可杀” 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护国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拥护共和”的戴戡“见危受命”.在护国战争的发动,争取贵州独立,巩固护国战争基地.以及讨伐北洋军的战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护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通过报刊积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的官僚政治。在编辑风格上始终坚持鲜明宗旨和正确导向,使其刊物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和民主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洪宪帝制时期,袁克定等为激进派,要黄袍加身.袁克文等为缓进派,认为时机不成熟,急躁对袁世凯不利.袁世凯则左右摇摆,至英、日支持,遂决定称帝,英、日又反对,终告失败.很值得分类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上台以后,竭力谋求专制集权统治,进展得较为顺利。此时,他环顾宇内,外有列强的怂恿和支持,内有遍布全国的北洋势力,以为帝制自为决不会有什么闪失。恰恰就是对形势的这种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权威合法性危机的总暴发。其中,使袁世凯难以理解和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是其幕僚和部属对洪宪帝制的反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一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檄文,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作者提出六点论据驳斥把梁氏此文看成“劝袁世凯缓称帝的宣言”之说。民国初年,梁为了给立宪派建立一个生存于民国的理论,特提出“国体政体不相蒙”、“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变更“国体”之说。此说虽不科学,却顺应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制的潮流,为进步党人发动护国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在此文中提出的君主偶像一经打翻即不可复立的理论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通过报刊积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的官僚政治。在编辑风格上始终坚持鲜明宗旨和正确导向,使其刊物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和民主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1915年12月洪宪帝制的"闹剧"开演不久,便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草草收场。洪宪帝制之所以迅速失败,从政治上来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反对的结果,也是袁世凯部署离心和西南地方实力派发动护国战争的产物。当然财政上的困难,外交上的孤立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欧事研究会是从原国民党中分离出来的由稳健派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民国初年与中华革命党、进步党一起在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期间,欧事研究会与各反袁团体联合,通过军事、政治等多种手段,最终摧毁了袁世凯的帝制梦想,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  相似文献   

11.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2.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通过逼迫清帝退位取得民国大总统之位,但是不久之后又行复辟,其行为首鼠两端反复无常令人费解。用角色冲突理论可以说明袁世凯在民国初年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进而揭示其首鼠两端行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梁袁关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重大事件相联系,在戊戌变法时期、民国初年、护国运动时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时而言和,时而结怨,变化异常,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袁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梁启超宪政思想和袁世凯帝制思想的冲突和斗争,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复杂。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16.
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大总统冯国璋1918年1月南下,车行至蚌埠,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武力拦截,总统只得悻悻返京。实际上,冯国璋车至济南时,山东督军张怀芝就建言选择在蚌埠会合。抵达蚌埠的当天,倪嗣冲主持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议定了北军南下的相关决议。倪嗣冲并非简单鲁莽拦截总统了事,而是团结北洋同仁,力促总统颁发讨伐令。然而,因冯国璋的优柔寡断、明战暗和,蚌埠临时会议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度一生以救国为己任.在救国的名义下,他曾肯定“骚动”的进步意义,表露出某种激进色彩.然而他并不赞成共和革命,而是主张通过君主立宪,为实现所谓“金铁主义”即打造经济军事强国提供制度保障.辛亥革命之前,这种不乏爱国真诚的宪政主张大体属于正途.辛亥革命之后,鉴于时局变动,他一度拥赞共和.但因固守其原有立场,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他很快站到共和对立面,并以“君宪救国”为由,拥袁助袁,鼓吹帝制,从而导致其宪政主张与帝制主张趋同的歧变.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以袁世凯在义和团运动后在东北和天津地区的善后接收为例,该问题就不为学界所重视,缺乏系统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通过接收,一方面收回了部分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起到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地区局势,恢复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于无形中提高了袁世凯的政治威望,对其后的仕途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也进而影响到了清末民初政局。  相似文献   

19.
1916年6月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失败后,由于袁世凯的嘱托、倪嗣冲的鼓动和部属的劝说,张勋邀请南京会议代表至徐州召开徐州会议,目的在于缓解袁世凯的退位压力。但随着袁世凯的猝死,会议宗旨随之改为固结北洋团体,拟定十条要纲。此次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张勋与徐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复辟问题渐趋公开化,北洋政局由此进入了集体领导时期。  相似文献   

20.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