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  相似文献   

2.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析重庆诗人梁平的诗作,认为他的诗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第三代诗的世俗化,个人化的对生命现实的体验,这种体验经独特的情感的符号创造发而为诗,营构出一片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中华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璀璨耀眼。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这些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令人遐思的画卷。指导学生学好这些优秀古诗词,能让学生感受诗词语言的优美,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内容,体验诗词作的思想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极为丰满的内容,是依靠精炼和谐的浯言形式来表现的。一首诗,从诗行的排列到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要构成一个情思声色和谐美的有机整体,使我们得到爽目悦耳的美感享受。诗的语言,最精粹、最形象、最富有音乐性,经过诗人的锤炼加工,是字字珠玑。我们能深刻感受诗的内容,就是由于对诗的语言有了纤细敏锐的感觉和理解。向学生讲解诗歌,若是完全用教师的另外一套语言代替了对诗歌本身语言的具体分析,那会冲淡诗意,只在诗的表面滑过去,学生终究弄不清这首诗为什么好,也得不到刻骨铭心的感受。 所谓扣紧诗的语言,具体细致地体会分析,不仅要讲清某些生字难词,还必须从艺术审美角度,体  相似文献   

6.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以祭神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诗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格,浸润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诗人在困境中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和体验。诗歌祭神,实质是祭奠诗人的人格理想以及苦闷的灵魂,是诗人寻求超脱,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诗声音是一个包括了新诗音乐性,不完全等同于新诗音乐性问题的概念。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新诗倡导的文言合一、诗文合一,就是主张用说话的声音,按照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口语写自由的诗,替代适合歌吟的文言格律诗。现代诗歌的声音,强调语言与意义融合,是一种蕴含于思想之中的声音,把传统诗歌形式化的声音变为自由活泼的有生命的声音。诗歌的声音感受既是一种身体的感官活动,也是一种由意识参与的综合感官审美体验。诗歌声音的感官功能首先是诗歌语言的声韵作用,这种声韵包括文字的语音、语气、语调、词汇组合、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声韵因素;其次,常常通过视觉作用转化为听官的感觉,作用于心官的体验,在现代诗歌中大量通过意象的象征化表现,呈现为一种混沌的虚实相生的混响。现代节奏是新诗声音的核心元素,一种在变化中有一定规律重复的开放性多元化节奏,是构成现代诗歌声音最重要的美学机制。现代节奏多元化形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然的音节节奏、变化统一的对称节奏、分行建构的视觉节奏。现代诗歌变化的多样性节奏,从时间意义上让诗歌的声音与意义获得或停延、或呼应、或回响等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细致品味重点诗句,把握全诗所表达的中心。3.学习这首诗,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了解赏析新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准确理解关键诗句。【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诗与音乐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时间艺术,都以声音为媒介,都讲究节奏。诗的内在音乐性表现为语言的声音节奏和诗人的情感节奏的统一。一方面语言节奏可以追摹情感节奏,另一方面情感节奏可以超越语言节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诗歌的生命在音乐”。但是,通常我们在讲诗的音乐性时,人们往往便联想到它的音节、押韵、平仄、重复等。实际上,新诗发展到现在,这种以音响为主的诗的音乐外在形式已不再是举足轻重了,诗人们都在寻求一种诗的内在韵律,或者叫内部节奏。早在一九八六年,诗人公刘就说:“诗,除了它的外部形态(包括分节、建行、断句等等)以外,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不是用听觉来感受,而是必须用心灵去体验,去捕捉的东西……不要一说到诗,就只是一种,我的主要意思是:诗歌,除了它能在听觉上给人以朗朗有韵、悦耳动听的音乐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凭借它的内在节奏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乃至当代的新诗,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有人曾说,考察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要了解它的哲学,考察这个民族的心灵状态,则需要读它的诗。而诗歌的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只有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进行灵魂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歌讲究“诗言志”、“诗如画”、“诗情画意”,既强调抒情性,又注重形象性,曾经创造出格律诗这种融音乐和绘画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五四以来的新诗,力图打破格律诗在形式和音乐上的限制,尝试创造一种既能表现更丰富的情绪,又能将这种情绪与音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方式,现代诗人们继承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美德,又借助西方现代派的种种表现方法,终于完成了诗歌音乐性由形式到内容的转变,创造了一种新的韵律——情绪上的抑扬顿挫,也即情绪的流动通过合适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新诗王国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它时刻记录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苦难、欢乐和思考。一首诗记录的可能是一个诗人某一时刻的心情,而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派的诗歌时,感悟到的却不尽相同。一首诗所包含着的诗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能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世界无限的享受。一首好的诗,不能缺少真实的情感,因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论家都把真挚的情感抒发视为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诗缘情而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