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2.
钟美玲 《成才之路》2011,(21):84-8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抓书写,要求中款合式,一笔不苟;抓朗读,要求吐字清晰,流利顺畅;抓口语,要求语言完整,表达清楚;抓作文,要求卷面整洁,标点正确……有人议论开了:这些教师抓"小"不抓"大",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语文教学中,什么算"小"?,  相似文献   

4.
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哲学精神,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形成了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方法,构成了中国画形态的基本特征。它强调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对象感知的主观性表现,中国画把这种主体精神称之为"意",即"写意"。中国画的写意特性没有必要转型和现代化,它同样能凭藉中国画自性,行不改形把握发展契机,显示其妙不可言的神形风韵与"意象"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在色彩上以墨为主,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绘画语言、精妙的笔墨技巧和特殊的肌理效果,去拓展艺术造型,创造新的现代风格,完善中国绘画的深刻内涵和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以形写神"、"物我合一"、"缘物寄情",凸显了中国画强烈的精神内涵;从表现方法来说,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注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强调笔墨功夫;从审美旨趣来说,中国画讲究自然精神与魂魄,追求独特的美学风貌。不可否认,所有这些都呈现了中国画以特有的方式介入和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7.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8.
从"校本教学研究"的角度阐明"两课"教师在教学反思和行动中的特殊地位,探讨"两课"教师如何坚持自己的研究特色、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画尚意传统形成、发展过程和中国画创作和品评中"意"、"形"、"法"、"笔墨"等美学范畴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中国画尚意传统的精神实质、文化品性与形式特征及其在中国画创作中落实、具化的达意之法。  相似文献   

10.
王劲松 《教师》2014,(16):128-128
正1.谈笔墨不可忽视它的本质含义《中国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中国画中"笔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笔墨"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概括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中国画要从传统开始是一个不争的学术事实,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中国画传统的内涵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正确的诠释传统是学习中国画的客观前提,传统是个宽泛而生生不息,有待完善和不断发展着的领域,而决非一成不变的巢臼。学习传统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形式构件,而是要把握传统的精神内核,领悟以“创新”为特质的传统精神,创新当跟随时代,并应时代需要革新绘画材料和技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活态文化的偏见,也促使我们更全面地审视中国传统风俗画的内容。中国传统风俗画中记录的古代大量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传统风俗画也由此获得了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观。其主要表现在对意象、情感的追求和以书写的笔法作画两大特点,其理论根源则基于中国传统儒道学说。在今天,对写意性传统的再认识,再发掘,、再发展应当顺应时代之变化,剔粗取精,在保有中国画写意性精神本质和中国文化民族特质不丢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墨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特色,为国人所喜爱,也为世界所接受。然而,面对艺术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水墨画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西方绘画的挑战,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点,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是中国美术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种。关于对造型的认识,水墨写意人物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西方绘画的引进,中国绘画在绘画造型观念上产生改变,西方绘画的造型艺术与中国绘画造型方法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画面效果。这种造型观念的改变,使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优秀成分,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识心记"是中国画在艺术造型上,对客观自然观察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它在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训练中作用不可忽视,要通过速写、默写等有意识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中国画的传统有深入的认识和领会,使中国画在兼容西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面基调清雅明朗,人物婉约飘逸,形神兼备,不仅借鉴明清仕女画积极有利的绘画因素来强化自身的表现风格,还在作品中将西画技法与中国人物绘画注重勾勒的传统结合起来,为当今工笔人物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途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1900--1991),作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驱人物,所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的观点影响很大。本试图以林风眠的一生为线索,概述20世纪中国画革新运动以及林风眠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画坛老一辈画家林风眠、赵无极和中青年画家田黎明、卢禹舜四位画家的成功在于汲取中外古今艺术精华,进行融化整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图式。才能更新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性特征,并隐含丰富的文化传统。坚持继承与发展,坚持中国油画的民族性与特色性,是今后中国油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