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侯方域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文章集有《壮悔堂文集》。侯方域的文章激情恣肆,想象丰富,是“才人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小说为古文辞”,反映了明清之际融传奇笔法于古文写作的风气。虽被正统看法所批评,却正是其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侯方域在矫正七子流弊和倡导唐、宋古文,在文风改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1937—1949年,中国现代自传出现了重大转折。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一时期的自传写作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自传的发展,导致写作中自我意识的贫乏;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这一时期自传写作独具特色的一面——在“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徘徊、困惑和挣扎,体现出自我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更为曲折和复杂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1937—1949年,中国现代自传出现了重大转折。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一时期的自传写作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自传的发展,导致写作中自我意识的贫乏;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这一时期自传写作独具特色的一面——在“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徘徊、困惑和挣扎,体现出自我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更为曲折和复杂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晚唐最后一位古文家孙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表现在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孙樵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一、缘实求善的明道观;二、取者深,其身必穷;三、辞高、意深、尚奇;四、“立实录”、“存警训”的史学主张。孙樵的古文理论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他的古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字学、文献学和中国散文发展史的角度 ,对文章理论观念内涵、外延及其创作实践中所呈现的复杂多变现象加以辨识 :一辨“文”即形色之美 ,“章”即音声之美 ,“文章”为“自然文章”、“政化文章”、“书辞文章”之总称 ;二辨书辞文章的“文”、“笔”、“古文”三种文体观念及体性之别 ,现代散文文体发源于“古文  相似文献   

6.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7.
“自传性”成为五四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是真正的“女性写作”。文章用女性主义的眼光对五四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进行研究,探究其蕴涵的女性意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真实、深入的认识五四女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若将其与中唐史官及史学联系起来,便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一,古文运动的发起人员多为史官及其交游者;其二,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观与史家的道德裁判思想一脉相承;其三,古文创作的崇真尚质文风是史传文学实录直书精神的内在转化.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谓“转向”的内在意义,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历程中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并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蔽”——的理解,来对这种“转向”作一分析,以期凸现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的学术取向经历了从重“义理、词章”到“义理、词章、经济、考据”缺一不可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他的古文思想上,就是“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他始终赋予“词章”独立的学术地位,总结了古文写作中从如何运气,到怎样谋篇布局、造句选词等方面的技巧经验,体现了“文道俱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品,而“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该文试图从传记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中表现出的自传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述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获得的文本接受效果,阐明了自传性写作对该文本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此来探索自传性之于现阶段女性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文释译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批判地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不仅古文水平较低的人离不开此道,就是古文水平较高的人也离不开此道。古文释译有其自身规律,“识辞例”即为其一。“识辞例”即“属词之例”,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包括构词法、词法、句法等。“属词之例”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述及,高邮王氏父子在训释古文中就立下了开创性的功勋,他们在自己的的著述中多有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我的N种生活》是葛红兵的一部思想自传,他恰到好处的利用了自身评论家的视角和犀利,即而屏弃了女性写作中过分拘泥于身体的缺陷而注重了对思想的挖掘,介入现实,披露现实,解剖自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注和对自身审视的完美结合,这一结合使他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魅力,他的这种个人写作在当前“个人写作”的浪潮中是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15.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探索了教学的“读、想、拓”学习“微古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感受内在的语言节奏;通过想象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感知个中的意趣;通过拓展让“微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为今后文言文学习奠定美好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7.
部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我国明初著各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这是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刻苦学习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除了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之外,还可以通过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交代该文写作缘起,让学生了解“赠序”这类文体的特点;讲解分析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个扼要明确的认识;串讲课文,采用提问释疑、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9.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之一,“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打破小说和自传的体裁疆界,把生活真实的自传事实纳入虚构的小说框架。互文性、私人性、身体性、真实性四个维度,体现了小说的自传性特点及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韩愈致力于倡导"文以明道",反对古文写作时的简单模仿,其深层原因就是作文者要注重内在的个体道德修养,这承袭了先秦心性论的传统,开启了唐宋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