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荷涛 《内江科技》2014,(4):136-137
<正>大巴山构造带属上扬子地台北缘,是在印支期秦岭碰撞造山带南缘前陆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所形成一个向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及特征组合由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基于野外观察及实测地质剖面对南大巴山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进行探讨,指出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与多层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欣  何冰  薛东 《内江科技》2012,(6):21+51
川西北地区下侏罗统珍珠冲组是重要的含气层。珍珠冲组储层砂岩以长石砾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明显的沉积相分异。根据研究区地层砾石最大扁平面走向对珍珠冲组岩层古水流综合分析表明,古水流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南东向;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对珍珠;中组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物源方向。据此,认为研究区珍珠≯中组储层砂岩具有多物源的特征,既有来自西部龙门山的物源,也有来自北部米仓山-大巴山的物源,主物源方向为米仓山-大巴山方向。  相似文献   

4.
巴楚隆起和塔北隆起具有相似的的构造特征.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出发,恢复了这2个地区沉积埋藏史、构造沉降史以及热演化史.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巴楚地区热流一直大于塔北地区,这可能导致巴楚地区生烃期早,而巴楚区隆起发育时间晚,后期断裂活动又比较剧烈,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巴楚地区勘探进展不如塔北地区理想.  相似文献   

5.
昆山钼钨多金属矿床位于赣北九岭成矿带中段,为石英细脉带型钼钨热液矿床。石英脉主要受北东东、北西西、北北东、北北西几组裂隙控制,呈网状穿插于蓟县系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中,具岩体侵入外带特征。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网状节理裂隙为有利容矿构造。石英脉两侧的云英岩化、硅化,是寻找石英脉型矿体的重要标志,是矿区内的主要控矿因素之一。通过野外地质研究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等工作,初步认为昆山钼钨铜多金属矿为中-高温石英细脉带型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晚于晋宁期,早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至于具体成矿时代有待以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精确成矿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黔西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雪峰运动、广西运动、安源运动、燕山晚期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结合沉积建造类型、构造变形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将黔西地区地层划分为6个构造层和15个亚构造层,包括基底构造层、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构造层、中下三叠统构造层、上三叠统-下白垩统构造层和上白垩统-新生界构造层。  相似文献   

7.
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南部,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由于凹陷白垩纪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与平衡剖面恢复来重现区凹陷演化和断裂的发育史,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认为贝尔凹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期、早白垩世末断-坳转换期、晚白垩世坳陷期,分别存在三套断裂系统,伸展断裂系统、张扭断裂系统以及反转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 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 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 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相似文献   

9.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以其2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和3百万年以来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国际地学界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又被扩大到全球构造、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足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动力学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在  相似文献   

11.
辛也 《内江科技》2014,35(8):60-61
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分析方法,配合地震精细研究,分析乌夏地区构造复杂的变形样式,分解不同时期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构造带地层几何特征,构建乌夏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及空间展布,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今中国西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的地区在碰撞之前的构造地貌格局是地学界很关注的问题,对先期古构造地貌格局的了解有助于将先期构造事件从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中剥离出来。本文选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东麓出露的寺口子剖面新生界底部沉积物,通过详尽的沉积学及古水流方向研究,认为六盘山在晚白垩世-新生代初期存在古构造地貌高地,这为Kohistan-Dras岛弧及冈瓦纳大陆的碎片向欧亚大陆聚合在六盘山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王勃  汪新 《科技通报》2019,35(1):54-59
南安集海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属于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该区中生代发育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南安集海背斜轴向呈北东向,南部与北天山斜交,北部为车排子凸起。南安集海背斜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一排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了研究南安集海背斜构造变形样式、演化及变形机制,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几何学分析方法,利用地震剖面,结合地表地质调查、钻井及测井数据,分析南安集海背斜构造类型、变形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受到中生代地质背景控制,主要发育新生代逆冲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及浅层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山前以中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出露地表,相对于凹陷中生界抬升约7 km。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造成山前剧烈隆升,构造挤压量由南向北的传递很小。  相似文献   

14.
鸡西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在中生代形成,继承了基底古构造,在早白垩世早期,鸡西盆地受敦密断裂控制,为裂陷作用;在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周边逐渐隆起,剥蚀作用不断加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进入萎缩期;到了燕山晚期,主要为断裂和火山活动。鸡西盆地沉积建造分下、中、上三部分,分别为鸡西群、桦山群、鸡东群和第四系。在新生代,鸡西盆地受新构造运动控制作用的影响,敦密断裂再度活跃,不断形成新的断陷。早喜山运动时期,构造运动主要以差异升降作用为主。喜山运动时期形成了平麻断裂,晚喜山运动时期以断块升降活动为主。重点阐述了鸡西盆地沉积建造、燕山中晚期构造、喜山期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冷龙岭地区位于祁连山铀成矿带中段,下奥陶统火山岩、下志留统条带状砂岩及硅质岩、上泥盆统块状砾岩和含砾砂岩是重要的含铀建造;矿化受断裂和裂隙构造控制,区域性NW向构造岩浆岩带控制着矿带的延展方向,矿体产于多次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中;矿化与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许多矿点和矿化点围绕岩体分布或产于岩体内部,晚加里东-晚燕山期的火山-次火山中酸性岩浆活动引起和促进了含铀建造中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铀矿化是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化类型属于钠交代热液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二维地震解释、测井资料以及实测剖面的成果,利用复杂构造建模解析的方法建立里库车东段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新生代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期次。库车东段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库车盆地和南天山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晚期均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活动。这两期断层活动控制了断层两侧的地层变化,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断裂活动控制了该地区的基底断层的发育,在盆地浅部和深部均发生强烈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2006,(2):15-15
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方面,我国科研人员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着重研究了新生代以来大陆碰状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了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及成果。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段的中生代火山岩储量非常大,成岩时期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层内部的岩石类型具有非常强的复杂性,其中含有大量的基性-酸性火山岩,最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其中主要的集中有:太平洋板块的作用;裂谷作用;大陆根-柱构造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构造背景,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盆地的构造演化史需要确定相应时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提出一种计算最大主应力方向的简便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计算某地质时期的两个方向的伸展率,并构造向量,然后利用三角函数求解最大值的方法求区域的最大伸展率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渤海湾盆地的盐山一歧口一兰聊断裂带以东、郯庐断裂以西地区在晚三叠世、晚侏罗-早白垩世、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的主应力方向分别为北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和其他方法的求取结果吻合.此外该方法还可明确应力的变化趋势,且不受现场情况限制,所以更容易明确古构造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