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电影音乐诞生之初就已成为音乐界人士关注和参与的重要领域,发展过程中渗透进很多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同时风格上也形成千姿百态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刻影响,拓宽了电影的创作思路,其本身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也得到了发挥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与音乐的一种结合,又被称之为"背景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门重要的象征语言,具有审美关联性,画面指向性,情感渲染性和视觉延展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推进对电影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  相似文献   

3.
电影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样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特性在于音画的统一,其审美意义在于视听的合一。本文试图从美学视角,把观众欣赏电影及电影音乐这一互动的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对电影音乐功能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4.
季毅 《文教资料》2013,(27):41-43
音乐在英语电影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音乐能深入揭示和解释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事件背景、人物特征等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相关音乐要素还能与欣赏者产生心理上的联觉反应.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和特征、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电影音乐要素的赏析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促进欣赏者正确地通过音乐进行跨文化的欣赏、学习、思考.  相似文献   

5.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谭盾执笔构设,随着电影票房所开创的佳绩以及国际主要电影奖项的获得,其电影配乐也逐渐风靡开来。谭盾在此影片的配乐改变了他传统的古典音乐创作风格,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创作对影片的剧情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且也向观影者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以此为案例对电影配乐对戏剧发展的表述作用与电影中凸显的人文精神是如何通过音乐予以暗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是民族电影的标识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一部分的琵琶曲,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侠电影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以近几年来的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功夫》为例,选取一文一武两首琵琶曲,从历史、文学、美学等角度对上述电影中的琵琶曲的运用进行深刻解读,希望由此有助于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琵琶曲在武侠电影音乐中的进一步的多形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三宝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师级青年音乐人,被公认为最著名也是最有价值的作曲家之一。以电影《嘎达梅林》、《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金粉世家》、《牵手》;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等为代表的众多的影视配乐广为人知,并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春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三宝的作品不仅仅以时尚风格闻名于中国流行乐坛,同时,他在国内外交响乐队的演出团出活动中担任指挥,特别是近几年他更热衷于音乐剧的创作,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三宝的音乐风格以作品的多元化最为著称。本文对三宝影视音乐作品的多元化特进行了简单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究其音乐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集文学、音乐、美术、科技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音乐以自身独特的感染力、表现力在电影作品中扮演举足轻重的灵魂角色。当代电影配乐已经不满足现有作品,更青睐专业作曲家、演奏家对作品的量身定做。本文通过对当代三位杰出中国音乐家的原创电影音乐分析,阐述音乐创作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等作用,探索未来电影音乐创...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电影《野草闲花》的插曲)问世以来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不论是在声音制作技术上,乐曲的配器使用上,以及人们的听视觉的审美观念上都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不论怎么发展变化,对于我国的电影音乐有一个灵魂主线是长久不变的,就是它的民族风格。本文以中国经典电影音乐为基点,以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为视角,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对其民族风格的构成机制做深入分析,期对电影综合艺术与音乐听觉艺术的结合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音乐因为融入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音乐,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并得到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中国音乐家立足于本土文化,根据中国听众的审美和喜好,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融入到钢琴创作中,使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更加显著。如今,中国钢琴音乐无论是作品题材、还是创作手法等,都向着多元化发展,以更好的满足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态与制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而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一国际电影节路线即把它们从隐匿的存在状态中"发掘"出来,也为它们成为"经典"提供了附加值。同时,独立电影也与"体制"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但总的看来,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体制内独立制片"、"体制外独立制片"和"非体制独立制片"。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开始在世界市场上被选择和接受,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话和接轨。然而,中西方对华语电影两极化解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鉴于各国电影通过达到国际性而实现民族性的成功经验,华语电影的"民族性"特质的强调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较为特别的影片,它试图对中国传统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这部影片在受众中引起了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在题材、背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电影艺术传统,能够发现中外电影深层的一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满意不满意》是1963年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喜剧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它在"十七年"喜剧片中散发出的别样风情,体会到深深根植于"十七年"的喜剧片及整体电影创作理念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重读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已经因为贺岁现象而凸显了繁盛发展的景观,贺岁不仅是市场确立的标志,更是电影成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显示窗口。2010虎年贺岁的超高规模是中国电影开放视野的产物,其中展示着创作适应市场的一面,也显露了在抗衡外片、建立良性市场机制、增强内在精神感染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