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44):12-12
“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娶那个叫莱温斯基的姑娘,因为1998年那些事情确实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拉链门事件”的女主角莫妮卡·莱温斯基11月19日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诉苦说,5年前那桩桃色新闻一直像阴影一样困扰着她,现在她已经  相似文献   

2.
杨飞越 《青年记者》2006,(17):35-35
2005年秋到泰安采访。泰安市长贾学英一听我自报家门,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齐鲁晚报办得非常好,思想很活跃,我非常喜欢这张报纸……”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到外地采访。当时.随团采访的记有20多人,其中包括党报党台,省人大、省政协下属的报纸.还有10多家都市类媒体,唯独我们,受到了市长的异常关注。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是发明创造的栋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导师.他们是民族的精华,人类的精华.他们以献身勇气探索未知世界,以聪明才智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需要社会理解,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值得大力报道.采访科学家、宣传科学家是科技新闻和科普创作的战略任务.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科普宣传20多年,采访过省内外、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怎样采访科学家,有一些感受.一、先读科学家的书科技新闻、科普创作的采访与其它的采访一样,除了临时的紧急采访任务外,一般都要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采访科学家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策划的异化     
“1999年全美最惊人的新闻策划”,是美国广播公司在那年的3月3日独家推出的、由著名主持人芭芭拉·沃特什对莱温斯基的两小时特别专访节目。这次专访吸引了4900万名观众,使之成为全奖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高达2000万美元,令其他媒体垂涎三尺。事隔不到一年,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揭露说,这个策划并不光彩,因为它采取了许多违反新闻道德的“非正统手段”。《华盛顿邮报》列举了许多事实,证明了这起交易的核心,围绕着一个“钱”宇。所有的新闻掮客,包括与独立检察官斯堆尔私交不错…  相似文献   

5.
1984年10月9日,举世瞩目的美国大选演说在堪萨斯城举行。辩论场上,里根、蒙代尔各据一方,三位新闻界提问人一侧斜向而坐。其中一位女的,口齿伶俐、风度翩翩,在摄像机前谈笑风生,出口成章。她,就是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ABC)著名节目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芭芭拉出生在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1954年,她从大学毕业。当时,她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但屡次不第,后来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芭芭拉进入全国广播公司广告部工作。由于勤奋努力,1961年,芭芭拉成了该公司早晨新闻《今天》节目的撰稿人和制作人,不久又作为该节目的广播员而摄制她自己的新闻片,开始进行独立报道了。1964年,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大西洋城举行,芭芭拉成为报道此大会的联合主持人之一。芭芭拉担任《今天》节目主持人后,每天清晨5点起床,工作十分出色,她决心在原本为男性主宰的新闻天地里为自己(也为妇女)赢得一席之地。于是她走出演播室,去采访名人、要人。她先后采访过摩纳哥的格蕾丝公主、不列颠的菲利浦王子、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母亲罗丝·肯尼迪、英格丽·褒曼、弗雷  相似文献   

6.
从成为记者的那一天起,采访就无时不刻不与自己相伴随。20多年荏苒倏忽,许许多多程式化的采访都成了过眼烟云,能不磨灭于心底的屈指可数,其中唯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进发着血与火、澎湃着生命强音的一次难得遭际没齿不忘,每每忆及.那激越铿锵的悲壮就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房.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弹劾案虽然早已成为往事,不过美国民众似乎并不愿意将其在历史记录中留下空白。据了解,目前,该案正式被编入美国历史教科书……1998年1月7日,白宫前实习生莱温斯基在葆拉·琼斯性骚扰案中作证时,否认与克林顿有性关系。葆拉·琼斯于1994年指控克林顿在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时曾对她进行性骚扰。1月12日,特里普将她偷录的莱温斯基与她谈话的录音带教给检察官。在这些长达20小时的录音带中,莱温斯基谈了她与克林顿总统的关系。1月16日,美国司法部长雷诺允许独立检察官斯  相似文献   

11.
与Peter Buytaert的采访被安排在了一个春日温暖的下午.Peter先生面带笑容走进会议室,热情地与我握手并仔细地看过我的名片.已经认真“预习”过我的采访提纲.并翻阅过我所在职的公司科印传媒的背景资料——与这位对事认真.对人热情的年轻的总裁先生的采访就这样有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记得那是2001年8月的一天,我应同事之邀前去泰安市岱岳区的徂徕镇采访,途中,同事告诉我说.有一名下岗职工,因在泰城很难再寻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便返乡回老家承包了20亩山坡地。并在徂徕山上安营扎寨.开发荒山.绿化荒山,使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绿色的花果山。听到这,新闻敏感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一定要抓条括鱼。后来我才得知,当初同事是想让我为他拍摄的新闻图片配写篇短文的。但经过我深入采访挖素材,精雕细选定题目后,我就改变了为图片配写新闻的初衷,用心采写出了《承包山坡地的城里人》的人物通讯.刊发在《泰安日报》2001年8月16目的三版头条上,并配发了一幅新闻图片。后来.这篇稿件以事件真、选题准、立意新、写法活而荣获当年度山东省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曹阳 《新闻导刊》2006,(1):43-44
“神六”发射.举世关注。作为重庆媒体惟一深入核心采访的记者.去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我在东风航天城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度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到8月.我同编辑部的同志们分别到基层进行了几次调查研究和采访。通过这几次采访,让我找回了当年当记者时的感觉.体验到了那股激情、那种兴奋和那样的意境。最深刻的感觉是:下去走走,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15.
徐黎光 《记者摇篮》2005,(12):14-14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载.大大小小的采访经历过无数.唯有2003年对我市援外医疗队员的一次采访让我感动不已。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告别家乡父老,离别年幼的孩子,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16.
对一些常驻第三世界国家的中 国记者来说,采访驻在国总统不算太难,有的可能相当容易。但要采访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这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碰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在中国常驻美国的记者中,我们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机会在白宫采访了当时正受莱温斯基性丑闻困扰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发生在l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消息公布后,我们立即向白宫提出采访克林顿的要求。但我们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因为克林顿在这以前几乎没有接受外国记者专访的先例。一位政府官员还私下对我们说,蒙…  相似文献   

17.
号称“全球一号工程”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后.作为湖北宜昌日报记者,我有幸参与了对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黄菊、陈俊生、罗干、陈慕华、陈丕显、王光英、钱正英、杨汝岱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部省主要领导考察三峡的重要采访。与~般采访活动相比,对高层领导人的采访无疑是最紧张最辛苦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一种采访;与中央媒体记者相比.地市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是没有现成经验设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采访。回顾数十次采访高层领导人的亲身实践.我以为要做好这类采访报道.至少应掌握四种基本方法或技巧。一、精心做好…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广播新闻工作以来.始终没有停止采访的脚步.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河北的大山大河、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沙岗荒漠等我都去采访过.河北的136个县市我都跑遍了.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到新兵连采访,这个习惯已经延续10个年头了。但是,到了2003年岁末,我不敢去了。因为我已经连着两年每年写一组5篇“新兵连采访手记”,加上前些年写的新兵连稿子,总共有3l篇。已经从31个不同角度去探讨新兵连.如今还能找到新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20.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