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了”“着”和“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了”和“着”是现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两个词尾,是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标志之一。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由动河虚化而来的,符合汉语实词虚化的规律。关于它的虚化过程,前人作过很多研究,  相似文献   

2.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的所有用法才全部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5.
<正> 1.引言 1.1 量词是表示计数单位的词。汉语中通常用它来表示实体单位的量或行为动作的量,“量词的应用的普遍化”也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①量词以它自身的语法功能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的词类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它的语法性质已为人们所基本明确,它的语法特点也已得到了语法学家们比较客观和全面的揭示。量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各词类的研究中成果明显,大家的认识是基本一致,存在的问题比较少并且不足十分重  相似文献   

6.
论《马氏文通》的“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的“次”不是和句子成分同一层面的术语,而是以语用功能为尺度,对话语功能结构(基本结构和附加结构)的清理与描写,而这又和现代的话语分析的主位结构研究有相似性,它体现了马建忠对汉语语法研究在语用研究领域的感悟与触摸。“次”理论是汉语语用研究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形容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容词短语是指以形容词为主体,具有跟形容词相同的语法功能的短语,也有人称之为形容词性短语。例如:“十分美满”,“好得很”等。形容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是运用得比较多且比较广泛的一种短语。弄清它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功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0.在语法教学中,谁都回避不了汉语组合手段这个问题。要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它,还真不大容易。翻了不少参考资料,大都语焉不详。于是,只好逼着自己下点功夫,深入探索一下。现在把它写出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1.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是靠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相互组合而成的。序列和虚词则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组合手段。序列是指语法单位的排列次序。虚词是指语法单位之间的“粘合剂”;在现代汉语里,具有这种组合功能的词是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9.
“二拍”中动态助词“着”被广泛运用。“着”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足语和完句作用;在表达功能上,“着”主要具有描写性。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单对比,可见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1.
语法化问题是近年来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学者的浓厚兴趣。其标志之一是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两届会议的论文集。现就国内“语法化”研究作以简单回顾,对“语法化”研究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明确自己对“语法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语法史的研究上一般认为,汉语处置式的产生是在唐代。本文通过大量语言材料,论证了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产生了完备的处置式,它以介词“以”作为标志。这种处置式和后来的“把字句”在主要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点上是一致的,这些特点包括:提前宾语的功能;动词的处置语义;“以”字宾语的有定性等等。本文还同时讨论了上古处置式从主要动词上分出的不同类型、它们所具有的专门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最后探讨了这种处置式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域转化。  相似文献   

14.
论“时”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一词与一般名词在语法特点上不同,与时间名词也相异。“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也有不同的用法。它由时间名词转化为表时间的后置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复句关联标志。“时”的语法化是一个由章法到句法的变化。表时间范畴的词和表方位范畴的词一样容易向其他认知城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单音节方位词还是双音节方位词都能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方所的方位短语(即“X+方位词”结构,简称F1),这种结构和双音节方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称为“X+的+方位词”,简称F2)都是以方位词为标志的短语,都具有表示方所的意义和功能.但二者的语法地位和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选取现代汉语里有代表性的一组方位词(之上、以上、上面、上边、上头、上方),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语料库,考察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F1结构和F2结构的语法分布和意义功能.探究其二者内在的机制和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五灯会元》中的副词“都”作封闭式的调查统计研究,重点考察“都”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问题。《五灯会元》中的“都”主要表示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都”用法相近,而表程度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并出现表示主观语气的新兴用法,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在句法上,“都”常与否定词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肯定形式共现,它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结构形式多样;在语义上可指向主语、宾语、处置对象、状语、兼语。  相似文献   

17.
“也好”是近代汉语中新形成的一个语气助词。本文描写了现代汉语中三种形式的“也好”功能,总结了其句法意义,并从历时角度把语气助词“也好”的虚化分析为:由跨层结构到一个双音节词,句法环境的改变是其词汇化的动因;意义融合后重新分析为一个句末助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对语境义的吸收促成了“也好”的功能扩展。“也好”语法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主观化。  相似文献   

18.
我们平常讲的每一句话,不仅用了一些词,而且词的结合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语言结构的规律叫做语法构造。语法构造是伴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使用语言的人往往不自觉地运用着它。我们若把它加以分析、整理,使成为各种规律或定律,便成了语法科学。语法构造和语法科学,平常都叫做“语法”;所以“语法”这个术语实际上有两种含义。语法(语法科学或语法学)一般分为形态学和造句法两部分。形态学是研究词的构造和词形变化的一种科学。造句法是研究句子的结构的科学。汉语的词形变化比较简单;语法构造主要在词与  相似文献   

19.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关于拟声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语法学界一直没有注意到拟声词。最早注意拟声词的是《语法修辞讲话》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它们都把它归入“象声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黎锦熙、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都把拟声词归入叹词,因为叹词和拟声词都是“象声的”。然而,叹词与拟声词无论从表达的内容上,还是从分布和功能上看,都是有区别的。有人把拟声词列为形容词的一种,但事实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拟声词的虚实问题,在语法学界仍存在着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