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2.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3.
读了由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问题的“旧话重提”(2006年第10期《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小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谈谈个人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状一:“万金油”式的语文职能,让语文步履蹒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师在教《雷雨》(高中《语文》第四册)时对学生说,“繁漪”的“繁”按教材注释读成 fán 是错误的,作为姓,应读 pó才对。于是课堂上响起一片“pó yī”之声。课后问其依据,他们立即搬出发表在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姓名读音正误》(载《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一是《值得注意的几个姓氏的读音》(载《中学语文》1992年第3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规律?列宁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哲学笔记》第132页)所谓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内在不断重复出现并能影响其发展方向的本质联系。”(《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第1页)语文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称之为“知能”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1995年第11期发表的山西长治建设西路学校王效中老师的《拼凑词语二例》一文(以下简称《拼》文)认为“惊怖”和“一往直前”均为“临时拼  相似文献   

7.
赵增民先生的《“品味”和“品位”》(《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一文指明了“品味”与“品位”的主要区别,这对我们用好这对近义词是有帮助的。但文中仅说“品味”是动词就欠准确。查《现代汉语词典》给“品味”的第③义项就是名词:“(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有两个别字,现指出来,希望再版时更正。①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此句中的“倾泄”应为“倾泻”。《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倾泄”这个词,只有“倾泻”,意为“(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相似文献   

10.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183;教材&#183;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7年第4期《韩石山给课文指瑕》一文认为,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应是“明明有水声,却看不见水流”之误。笔者对此实不  相似文献   

13.
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见《语文知识》94年第3期)一文中否定了“三人行”中朱熹所作的“出行”的解释,认为应解释为:“表示处所,犹这里、那里。用在人称的后面。”我不敢苟同,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14.
闫会才先生在《浅谈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 (见《语文知识》2002年4月)一文中说了五种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其中第一“是”作宾语的前置、第五“自”作宾语的前置,阐释是完全正确的;第二“一般句子  相似文献   

15.
《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一册)“汉语知识”中说:“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笔者以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辞海》对“怂恿”的解释是:“怂恿,从旁撺掇;鼓动。”《新华汉语词典》对“怂恿”的解释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可见,“怂恿”并非是贬义词。 同样是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三册)课文《猫》中写到:“……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  相似文献   

16.
孙传福老师在《课本标音应以(审音表)为准》一文中(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8期),认为现行语文教材对以下文言词语标音不当:1.何可胜(shēng)道(《游褒禅山记》)2.周景王之无射(yì)(《石钟山记》)3.从百余骑(jì)(《鸿门宴》)其依据是:1985年12月修订和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对上述标音字的普通话读音作了审定。审后,“胜”统读shèng,“射”统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第2期《语文知识》王毅的文章《昔日“北海”今何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中师教材《苏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一句中的“北海”注释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  相似文献   

18.
义务本初中《语文》第1册《笑的武器》一课后附录了一则知识短文——《“漫画”一词的来历》。其文认为:“漫画”一词来源于日本。并说:“这也是我国和日本艺术界一致的看法。”其实,此词纯属国产。“漫画”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南宋学者洪迈(1123——1202)所著《容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里,王先生的《释“以当南日”的“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一些参考书把“以当南日”的“以”解释为“用”,不妥当。并说这里的“以”应取“因为”义,“以当南日”应为“因为它(指  相似文献   

20.
张辛耘同志在《文字有重量吗?》(见《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一文中,对初中语文第五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课中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林片上的文字,有一百二十斤重”一句话作了评析,指出该句犯了“主语与宾语在意义上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