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文本的意思,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当前,学生在阅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概念化的陈述,缺乏整体领会。主要从建构思辨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方面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即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新名词进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第三、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分别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4.
徐雨燕 《小学语文》2013,(12):55-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简单”二字可见它指向的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而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渎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曾扬明 《江苏教育》2012,(16):30-31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  相似文献   

6.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给新时期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思路,我们要在教学中善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  相似文献   

8.
2001年起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修修补补到大规模的修订,历经艰辛而漫长的十年,终于以2011年版的新面貌和我们见面了(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修订的具体内容中,在阅读方面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初中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1]  相似文献   

9.
周新霞 《江苏教育》2012,(34):23-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在第三、四学段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源于国际PISA测试,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其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小学语文》2013,(10):43-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的重要文本类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项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而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稀少。如何挖掘教材资源,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对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一个新亮点,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5点中增加了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非但要教非连续性文本,还要在考查中得以落实,以检测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评的概念和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根据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对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部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下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是阅读教学的一朵盛开的奇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淡淡的清香。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标"要求其实仍着眼于"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的实用作品解读原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思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并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表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特征,深入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意义,以及更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在当今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引入赋予了新课标以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