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其”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言虚词。综观诸家的《古代汉语》书,多认为“其”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如果作为代词,它只能作定语,而不能作主语。王力老先生说:“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学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在今见的诸多古注释中,有不少地方对“其”的注解实际上也是颇不妥当的。本以较多的古代汉语例句为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里,是可以作主语或兼语的,而且,作为人称代词,它不仅可以称代第三人称,有时甚至还可以称代第一、二人称。这种语法现象,不仅在秦、汉以后大量存在,甚至在先秦时候也早已出现了。作为语法规律来总结,我们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发展,不能过于拘泥,过于刻板,不能人云亦云,形而上学;而应该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语境,尊重语法规律,并尊重逻辑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2.
唐德甫同志在《“其必曰”中的“其”究竟如何解释》(见《语文知识》1992年第7期)一文中否定了“其必曰”中的“其”作人称代词“他们”的用法,认为应当是作副词“大概”“恐怕”讲。愚以为不然,特此商榷。一、唐文认为,古文中“其”不能作主语。诚然,在上古汉语中,“其”一般用来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极少有作主语的。但是,从魏晋开始,特别是唐宋以来,“其”作主语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可以随便举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一般都只用一个概念表示。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之别,但在句子中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分。如:“我”(我们)、“你”(你们)等。但有些方言性代词除外,如“侬”,是第二人你“你”之意。而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往往就是一个称词,由几个概念来表示,且形式上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在句中的用法也不同。如:“吾”一般不能作宾语,“之”则不能用作主语。现将初中学过的同义异字人称代词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5.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称代词I,you,he,she等。若有两个或三个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或宾语时,你知道它们应该怎样排列吗?同学们要注意,在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汉语可以说“我和你”,“我和老师”,而英语则说“you and I(m e)”,“the teacher and I(m e)”,所以我们不能按汉语习惯套用英语。那么,人称代词该如何排列呢?按英语的习惯,人称代词(包括主格和宾格,单数和复数),人名或称谓词(属第三人称)由and,or等并列连词连接时,通常按这样的顺序排列: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列时,第二人称在前,第一人称在后。例如:Y ou a…  相似文献   

6.
“其”字在《荀子》中共出现659处,它可以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等。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和功能呈多样化。同时,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作主语。  相似文献   

7.
《国语》中的“其”字共有1371处,句法位置灵活,语义功能多样,大部分用作人称代语和指示代词,也有一部分作语气语、连语、助词等。用作代词的句法位置除作定语外,还可用作主语、兼语。“其”除了可单独成词,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外,还可作为词头,不具有任何实义;亦可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帮助表达中心词素的意义及词性。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书中总结了上古汉语的若干语法规律。《马氏文通》总结的规律不仅包括“被动句”、“字类假借”、“宾语前置”等句型、语序、词类方面的问题,而且论述了个别词“之”、“以为”等的用法。由此,则可以认识上古汉语的面貌。同时,《马氏文通》并非只是一部纯粹模仿西方语法的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现已被普遍认可的上古汉语语法规律,为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0. 1 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及动诃性短语、形容诃性短语)在作主语或宾语时,其语法性质同其作谓语时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谓词作谓语时是描述性的,作主语或宾语时是指称性的; 二、谓词作谓语时,其前不能直接出现充当定语的词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则可以。这两个方面是具有普遍性的。至于有人提出的“全部或部分失去了谓词的语法特点”了、“可以跟名词组成联合结构”了、“可以用名词或代词复指”了之类,要么是  相似文献   

10.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语法功能来看 ,“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 ,“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 ,“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 ,是代词 ;作状语时 ,是副词  相似文献   

12.
戴俊华 《文教资料》2013,(32):124-126
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及语法功能等情况,了解人称代词在《三国志》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诗经》最后成书大约在春秋中叶,当属上古中期,它基本能反映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现就《诗经》一书中出现的人称代词从其数量、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做一简单的平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蒙语是形态类型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蒙语的人称代词在意义、类型、句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格”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典型地反映了汉蒙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特点。蒙古语作为粘着语,用“格变”作为名词和人称代词词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套完整的变格体系。蒙古语通过主格、属格、宾格、向位格、从比格、和同格等格变表示语法意义。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没有“格”范畴,汉语主要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我们通常用“我”“我们”“你”“你们”“他(她)”“它”“他们(她们)”等表示.古代汉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称代词呢?其实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人称代词,其功用也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它同样有第一、第二、第三之分,同时还有己称、旁称和尊称等.  相似文献   

17.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18.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表示范围,表示强调的语气,这是现代汉语副词“都”字的两种基本用法。本文讨论“都”字的三种特殊用法:①疑问代词“谁”等,后边用上“都”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②“和”“同”“跟”组成的短语往往会造成歧义,用上“都”可以消除歧义;③量词重叠作主语的定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表示何种语法意义,“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