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2007,(3)
第3计:借刀杀人【兵法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原文今译】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指第三方力量)的态度还未明朗,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付出代价,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计名由来】此计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 柔。 译文:使敌人处于困难中或造成 围困之势,不一定要用主动攻打的方 法、应迫使敌人疲惫不堪而力量减 弱,从而使自己一方由劣势转为优 势。即,使“刚强”受损失而使“柔 弱”有所增益。 “以逸持劳”之计的最大秘诀就 在面对士气高涨的对手,要积极防 御、养精蓄锐,待到对方体力疲惫、士 气衰败时,一举反攻出奇制胜。但要 随时注意事态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 要稳如泰山。反之就要一攻到底,决 不留情。  相似文献   

3.
孔德 《武当》2007,(3):32-34
【原文】玄天上帝①曰:“《易》曰:‘乾父坤母②。’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有天地之不可无男女也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此形象者,皆具乾坤之?,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  相似文献   

4.
女丹秘旨     
孔德 《武当》2006,(11):36-36,37-38
【原文】《修真辨难》曰:“男子之命①在丹田,女子之命在乳房。”乳房者,血元②也,在中一寸二分,非两乳也。女子以血为肾,乃空窍焉。血元生血,丹田生丹,功夫在子午二时③,存心乳房之空窍,呼吸绵绵,出少入多。候信至时,从丹田运上乳房。或云信至亦如男子之活子时,即《坤宁经》所  相似文献   

5.
八极拳功法修炼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清海 《武当》2007,(12):32-33
本文所议八极拳功法系列,乃原南京国术馆教练魏鸿恩老先生所传,亦为八极拳人之秘笈。八极拳,原名为"巴子拳"(见金一明著《五当拳术秘诀》,一七《拳术总论》)。所谓"巴子"一词,在巴语中乃老虎之意。即"虎拳"【愚生刚至秦皇岛时,尚有称八极拳为虎拳者。据传,清代有一大内张姓八极拳高手(张四成)即为川人;另外从八极拳基础"金刚八势"之"虎跳"步形看来,也酷似巴人(土家人)集体舞中领舞者之步伐。】  相似文献   

6.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亦可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周代大量戟的出土,说明戟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载,“子都拔棘而逐”,此“棘”就是戟。《周礼·月令》说:“季秋习五戎。注,弓矢、殳、矛、戈、戟。”由此可知,戟为当时军队重要兵器之一。(图15 战国吕不韦戟)  相似文献   

7.
以逸待劳以逸待劳,语出《孙子·虚实篇》,原文是“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绝不会被敌人调动。【兵法故事】战国末期,秦国派遣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  相似文献   

8.
冯明华 《桥牌》2010,(11):39-39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相似文献   

9.
女丹秘旨     
孔德 《武当》2006,(12):35-36,37
活子时辨【原文】夫天地生物①,氤氲乐育②,人物③皆然。男女何异?此造化自然之理,亦无思无为之道也。况丹经明言,女子以血为肾;《内经》亦云;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明明男女皆有肾④,而何独子时之不同乎?且尝考之《种子方》⑤云:女子阴内有莲蕊形,名曰子宫,一月经行一度。经净后,无论何日,必有氤氲乐育之候,气蒸而热,昏而闷⑥。其中经脉微动,莲蕊有欲开之情。此时生机勃发,顺而用之,可以种子;逆而取之,可以成仙。所谓活子时者,可无疑矣。但非身心清静,断难默会体察。是又在学者神而明之也。【注释】①夫天地生…  相似文献   

10.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简译: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必须避开士气旺盛的敌军,而攻击疲惫思归的敌军,这就是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的方法。我军严整  相似文献   

11.
“易筋经十二势”初见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手抄本《易筋经》。清代少林寺僧盛传此功,后流传民间,演变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练法。古传刻本仅有十二图和十二诀。为了便于读者习练,本文以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易筋经》图诀为依据,参与流传练法,增补衔接动作图示,说明具体练法如下。 预备势: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目平视,舌抵腭,齿叩合;敛神静心,鼻息平缓(图1)。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相似文献   

12.
张世昌 《武当》2023,(10):4-7
<正>气之义理关于“气”,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如原子一样至小无内的物质。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有精气之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战国时期道家庄周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而变化者。“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气的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相似文献   

13.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4.
出身于韩国贵族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较孔子的年代约晚270多年,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散文家,他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法、术、势三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人影响很大。由于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在《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影响之下,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他鲜明地提出“少费即谓啬”的主张。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如不节情欲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耳之欲五声,目之…  相似文献   

15.
《序言》 【原文】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帝,阴骘下民。发聩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渡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爰作训体文若干篇,名曰“天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  相似文献   

16.
王桂荣 《中华武术》2004,(11):28-28
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凋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相似文献   

17.
一位棒球界前辈在退役后数年于1916年在《波斯尔丁棒球指南》一书中这样写道: “今日之棒球已背初宗。职业选手不及往日之对此运动之精妙之处多有研习,复一味投机取巧……(原文如此)。每思而昔日之运动者和今日之后生,不禁涕零。此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军争》:“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其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锐:锐利。惰:懈怠。归:返回。这里的“锐”、“惰””、“归”都是指士气。在散打中初战时气锐;过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攻防打斗力量有所消耗,士气逐渐懈怠;到最后一段时,士气衰竭。这一谋略要求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待其懈怠、衰时再去打击  相似文献   

19.
【猪肉和牛肉】猪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饮膳正要》指出:“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考虑,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脾胃,一冷腻虚人。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猪肉与羊肝】中医云:“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这主要是因为羊肝气味苦寒,补肝、明目,治肝风虚热。“猪肉滋腻,入胃便作湿热”,从食物药性讲,配伍不宜。【猪肉与大豆】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豆类与猪肉不宜搭配,是因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  相似文献   

20.
女丹秘旨     
孔德 《武当》2006,(10):36-36,37-39
丹诀总录【原文】《坤元觉路》云:“未修斯道,先守五戒:一不杀生,仁也;二不偷盗,义也;三不邪淫,礼也;四不酒肉,智也;五不妄言,信也。五戒既守,当屏六欲:眼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舌不妄言,身不妄动。六欲既屏,又何愁“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不去乎?七情既去,然后入室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