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明确,构图平稳。”这是摄影师对图片标准的理解。作为照片,要求视觉;中击力的时候同时也要求有相当的信息量。仔细分析《国家地理》图片,它们非常注意光线和色彩。图片不能太复杂,太晦涩。曾经《国家地理》请某位玛格南图片社著名摄影师拍完的报道,最后被他们自己的编辑以难以读懂为理由而否定,  相似文献   

2.
正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民族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情问:您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历史小说,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题材?二月河: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到,康熙对我们中国历史贡献很大,但是到现在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我脑子一热就说由我来写。中国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到宣统皇帝结束,辛亥革命以来,我们都是把注意力放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3.
王夏明 《视听纵横》2005,(3):110-111
近年来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多家电视台采制的一些寻访历史名人、名胜以及展现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民情的电视专题片,国内较有影响的有央视的《走遍中国》,至于美国的《国家地理》则早已名闻遐迩。浙江电视台影视化频道曾经也开设过一档《寻访》栏目,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这种寻访类的专题片之所以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在很大程度上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记录片不同,具有强烈的历史的、地理的、人的探究感。  相似文献   

4.
和北京、成都、南京以及杭州等城市激烈的报业竞争相比,上海的报界看上去像是一条缓缓淌水的小溪。从表面上看,《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上海青年报》、《上海商报》和《劳动报》这几份报纸的竞争基本上构成了上海报业的现况,其中,《新民晚报》仍是上海报界的翘楚——鼎盛时期曾经达到过120万份的销量,即使在逐渐受到其他报纸强烈冲击的今天,发行时也一直维持在80万份左右,下班后买份新民路上看也一直是许多上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给它带来巨大冲击的正是近年来以《新闻晨报》为代表的其也市  相似文献   

5.
肖黎明 《新闻世界》2004,(12):22-25
打假护牌《法制日报》在行动……您听说过《中国法制报》吗?您知道她和《法制日报》有何关联吗?如果您是《法制日报》的老读,您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法制报》不就是《法制日报》的前身嘛。的确如此。熟悉《法制日报》的老读都知道,1980年8月1日,《法制日报》的前身《中国法制报》正式创刊,彭真同志为《中国法制报》题写了报头。  相似文献   

6.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7.
1897年5月6日在上海出版的石印旬报——《集成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文摘报。该报内容丰富,举凡政治、实业、科技、历史、地理、掌故和轶闻等,均有摘录。所载内容大部分是摘自《时务报》《万国公报》《汉报》《博文报》《新闻报》《官书局报》《中西报》。此外,它还摘译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编辑部负责同志: 收读每期《新闻记者》月刊,颇受教益。很感激! 最近读第9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我有不同意见要说一说。 1、文章一开头就说:“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过一本影响颇大的迷你开本女性周刊——《玲珑》。张爱玲曾在散文《谈女人》中如是说:“3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手上总有一本《玲  相似文献   

10.
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创办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时,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它的销数便一举达到8万份,超过《申报》、《新闻报》等老牌大报在上海的销数,令报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它使晚报从此在上海盛行起来,读者也养成了“一天看两次报”的习惯。而使《大晚报》获得如此成功的,是总经理兼总主笔曾虚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7,(42):61-61
日前。一度被各大媒体和汽车厂家所关注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已获上海质监局审查批准,计划于2007年12月1Et起在上海实施。据悉,该《技术条件》从最高设计车速、升功率、排放标准、燃料消耗限值和噪声限值等八大指标对小排量车进行评定,主要突出对节能、环保和安全方面的考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初,承“五四”运动后兴起不久的“妇女解放”、“妇女运动”势头,上海出现了“女子书店”这样一家独树一帜的书店,并发行《女子月刊》,为妇女解放奔走呐喊,当时,老牌的《妇女杂志》(商务印书馆)已于1931年停刊,而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尚未创刊,《女子月刊》和女子书店的出现,曾经引起妇女界以及热心支持妇女运动人士的关心。  相似文献   

13.
问:王老,您好。我们知道您和巴金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友谊,现在,巴金先生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您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心情吗? 答:好的。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1997年9月为《巴金书简》所写的《小序》中曾经讲过:“尽管我老弱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  相似文献   

14.
看来斯芬克斯之谜是难有解谜之时的,然而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却绐终没有停止过。曾经以《大上海沉没》轰动中国文坛的俞天白先生,竟然放下他的系列长篇,雄心勃勃地在上海经济领域里横冲直撞,而且有滋有味地为《上海:性格即命运》画上一个个骇人的惊叹号。  相似文献   

15.
文海拾贝     
陈毅替夏衍“保密”解放初期的上海《新民晚报》副刊上,曾经出现一个名叫“灯下闲话”的杂文专栏,每篇五六百字,文章短小精悍,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如《民心的指标》、《好恭维》、《报喜与报忧》、《又谈开会》等,至今仍有其针对性。这些文章的署名,大多是  相似文献   

16.
京南 《新闻与写作》2006,(12):20-21
《文明》作为一个中国的探路者,要研习《国家地理》的风格,但必然坚守属于自己的特质。《国家地理》是西方人看世界的视角,《文明》要呈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春晓 《新闻大学》2004,10(4):52-55
一提起综合类图片杂志,人们很容易想起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殊不知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份以图片为主的大型杂志,而且创办时间比《生活》整整,早了10年,这就是《良友》画报。《良友》画报(TheYoungCompanion,后来改作TheCompanionPictorial)由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在上海创办,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乃至全中国富有影响的大型综合类画报。伍先生创办《良友》的目的是以出版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9,(15):39-41
赵金:陈老师,您好!您的事迹在《青年记者》刊出后,很多读者来电说您“很牛”,是个“值得学习的好记者”。“七一”前夕,您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最近,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记协下发了《关于向陈中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本地的电视台一直交替播放着《DISCOVERY》(发现)和《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这两档节目,实际上,《DISCOVERY》的播放时间要略早一些,因为它有着它的成功,《国家地理频道》也就很快跟进;和《DISCOVERY》偏重社会学和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展现相比,《国家地理频道》更加地专注于自然的历史、赤露的物质。世间的哑谜——两的制作都是同样的精良,  相似文献   

20.
弃“纸”从“网”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媒体出身,1995年进入互联网领域,先后在《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主持互联网研究专栏,曾经担任《互联网周刊》总编等职务,也出版过很多部研究专著,后来为什么放弃传统媒体行业转战互联网新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