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命题首见于《宣和书谱》,它高度概括了书法的抒情特征和与诗歌相互生发的内在机制。“诗中有笔,笔中有诗”实际上是北宋人对书法与诗歌关系的理论概括,其理论背景是北宋出现的诗文书画一体论。本文认为,北宋时期,诗文书画领域出现的心源、心印、心画等概念为“笔中有诗”说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黄庭坚等元文人提出的“书卷气”、“字中有笔”等观点为“笔中有诗”说提供了概念内涵。“笔中有诗”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已经抛弃了汉唐以来追求外在威仪的价值取向而开始成为高度心灵化的艺术,由此深刻地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书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黄蕙 《文教资料》2012,(18):4-5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诗中有乐"的艺术特色,具体阐释了五诗中乐的标准、内容、写法及意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日本“吟剑诗舞振兴会”访华的交流演出为例,分析日本“诗舞“这一传统艺术流派中舞蹈身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从诗舞语言创造、诗舞意象创设、音乐和道具的运用三个方面,评述此次交流的意义和对我国汉诗文相关艺术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乐坛天王周杰伦的金牌词作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因独具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而深受广大乐迷们的喜爱,他的歌词往往能把听众带入到一种"歌中有诗,歌中有画"的情境当中。  相似文献   

8.
早期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艺术都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的形式也日趋复杂化、高级化。诗、乐、舞逐渐形成了三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在各自的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9.
岑参写景诗艺术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诗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融合、渗透由来已久,特别是到了唐代,相互间的影响更为突出。画、乐、舞、书法、雕塑等的艺术美往往被诗人借鉴、吸取,不仅“田园山水诗派”的创作往往呈现出“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等特色,即使“边塞诗派”的诗人,在其描绘自然风光之时,也时常淡妆浓抹,充满画意之美、韵律之美.岑参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其一生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它们千姿百态,或壮美、或秀美,有如姿态万千的艺术长卷。本文试图从动静关系、虚实技法、情景互生等角度对其写景诗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陈亚琴 《陕西教育》2008,(1):99-100
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且不说那"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里面的歌、舞、诗、乐的元素都是有的,而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
诗配画是近几年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诗文文字简洁、朗朗上口,绘画形象鲜明、直观易懂,二者配合,相得益彰,对儿童有良好的教益作用。好的诗配画作品诗意和画境完美结合,诗句中显现出隽永的画面,画面中蕴含着脉脉的深情,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配画艺术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诗苑艺葩──谈古诗中的书、画、乐、舞徐昌洲在浩如烟海而又绚丽多姿的古典诗歌作品中,题咏书、画、乐、舞的诗篇,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艺术表现,给予人们以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精神陶冶。可以说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园地里放射着瑰丽色彩的艺术之花。一题咏书、画、乐、舞的...  相似文献   

13.
意境属中华美学的独有范畴,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形成的。意境不仅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理念中,而且广泛渗透于各门艺术之间。“诗”、“乐”、“画”作为姊妹艺术,对意境的追求都符合意境的共同特征,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这是乾隆年间诗坛的旗手和主将袁枚《遣兴》诗中的一首。该诗以诗论诗,给后来学诗者以启迪。诗中的"夕阳芳草"即为"寻常物","解用"是懂得采用的意思。在袁枚看来,只要"肯寻",又有"灵犀一点",  相似文献   

16.
儒家以"诗教"、"乐教"为凭借实施"艺术教育",培养君子人格的艺术精神,以期养成"圣贤气象".艺术精神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儒家"诗教"、"乐教"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乐说诗"是尹继美《诗管见》的主要宗旨,他认为诗乐的创制有"特制"与"采录"两种方式;在"诗三百篇皆入乐"的性质观照下,主张"风雅无正变",对181篇诗的歌唱仪式背景做了分类,在凯乐、婚歌、挽歌等乐歌上获有新见;尹氏还从乐歌的角度,对《诗经》文本的篇章修辞,如乱、余声、叠句等做了音乐性的解读,也取得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9-32
《诗》在先秦的口头传播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合乐传播"与"去乐化"两个阶段。起初,先民因抒情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使之与乐、舞相配合,这便是原始的口头诗歌。及至周公制礼作乐,口头诗歌被收集起来并编辑成为《诗》之文本,《诗》藉乐传播并与乐共同构成了阐释礼乐内涵的话语体系。春秋时期,赋引之风兴起,诗乐分途,诗以文辞表意,《诗》成为知识阶层在言谈中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在诸多艺术门类中,诗歌、音乐、舞蹈就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结关系。这种根深蒂固的关系就像一条纽带,使文学和音乐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三者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呢?下面就从《琴》、《舞》二诗的分析人手,谈谈诗、乐、舞三者美学特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