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姚姚 《广西教育》2008,(27):50-51
音乐教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声音训练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真假声结合方面的训练都比较差,不是太真就是太假,真声唱得很“实”,假声唱起来发“虚”,声音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因为在训练中没有解决好混声的问题。童声训练中真假声很容易脱节通常是因为歌唱者发声时没有保持高位置的发声,也就是经常说的头声,以致在唱假声的音域时声带闭合不好,不能保持真声的力度,因此假声就会“虚”。由此可见,头声是解决混声的关键,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对儿童声乐训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所谓大本嗓,一般是指中声区用真声唱,没有假声,高音用纯假声唱者。 他们的声音特点往往是音色明亮、自然,但一唱到较高的音如(d2、e2)就唱不上去了,或突然音量变小、音色暗淡无光泽,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这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懂得大本嗓的唱法有很多局限性: 1.音域窄。一般只有一个八度左右。 2.难持久,声音不集中,位置不高。这种唱法从低到高都是真声带振动,所以,比较疲劳,并易出现声带病变。  相似文献   

3.
真、假声脱节是在我们学习歌唱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真、假声脱节使歌唱声音变得“虚实不匀,明暗不和”,音色极不统一,歌声缺乏表现力。真、假声脱节现象成为声乐学习的一大障碍,也是歌者进行演唱的大忌。下面就如何纠正真、假声脱节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真、假声脱节现象在男女声中都容易出现,但是女声比男声的表现更为明显,也更普遍。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真声比率过多。只能在自然声区用真声唱歌,到小字二组或者开始就唱不上去了,要不就只会用全假声唱歌。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出现“一实一虚,一粗一细,一真一假”的断…  相似文献   

4.
彭筱屏 《湖南教育》2002,(12):32-32
我校的幼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础较差,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声带发育不十分成熟,大多用真声歌唱,到了中声区偏高后就出现一些喊叫现象,不仅不悦耳,也很容易损坏嗓子。让她们运用假声歌唱时,音量很小,声音虚弱,一下子很难把声音唱出来,并有些不习惯,思想上还有些疑惑。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把假声放出来,得到圆润、明亮、结实的声音,笔者作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明白,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歌唱都是不科学的,科学的声音是真假声的有机混合。并告知学生,刚开始,假声音量小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一、合唱艺术的功用1.音域的拓宽和音色的优化。一般未经训练的儿童的音域较窄,唱到歌曲高音部分时容易出现“喊唱”的可能性。虽然有些儿童会使用假声来唱高音,但因为真假声差异很大,容易使整个合唱效果参差不齐。训练童声合唱尽量使中、低音能在有“假声”的高位置产生融合感  相似文献   

6.
女声歌唱并不完全是运用假声,形成假声“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假声“误区”,应从调整呼吸做起,逐步恢复真声机能,产生正确 的混声音注,使自己的声音更完善。  相似文献   

7.
真声就是嗓音(自然音)的充实和发展。它虽然是从嗓音发展来的,但它又同嗓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嗓音是语言发音的基础,其发音状态是下意识的自然状态;而真音则是歌唱发音的基础,其发音状态是有意识的非自然性状态。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老师为了加快学生假音上的共鸣,能更快地唱高音,就忽略了真声的训练,所以有些学生在唱歌时的声音听起来就很虚弱、没有支点。  相似文献   

8.
“真假相接声型”共鸣是一种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的混合声,在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真假相容声型”共鸣是指在中低声区用真声,在高声区以真声为基础融进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炸音指昆曲净角演员唱念时发出的象打炸雷、放鞭炮一样四面开放式的爆破而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共鸣效果。  相似文献   

9.
歌唱是一门艺术,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出美好的声音,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每一个演唱者来说,梦寐以求的是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去打动听众,引起共鸣。那么,要获得这样的声音效果应当使用真假混合声音进行演唱。混声演唱法有真声的结实、明亮、甜美的特点,又有假声的圆润、通畅,柔和和高位置特点,只有用混声才能取得声区的统一,增强音量、扩展音域和取得洪亮的高音威力,如果不掌握此种特殊声音的方法,声乐的高难技巧就不可能完成,也就谈不上有美的声音效果去打动听众。  相似文献   

10.
女声歌唱并不完全是运用假声,形成假声“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假声“误区”,应从调整呼吸做起,逐步恢复真声机能,产生正确的混声音柱,使自己的声音更完美。  相似文献   

11.
越是到高音越要"立着唱",并时刻准备加进更多的假声,一般是:自然声区(#c1—b1)80%、90%的真声,换声区(b1—e2或f2)50%、60%的真声,高音区(f2—a2)30%的真声,到b2以上就是100%的假声了。其中的关键在于腰腹肌肉群的协调配合、气息量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在每个人的声音中,都有真声和假声之分。这些都是在歌唱和练声时需充分利用的。有的人对自己的声音潜力挖掘得比较充分,因而显得音域宽广,音色统一,表现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在每个人的声音中,都有真声和假声之分。这些都是在歌唱和练声时需充分利用的。有的人对自己的声音潜力挖掘得比较充分,因而显得音域宽广,音色统一,表现力较强。 我们每位音乐教师都曾遇到过男声的音高问题。一个男高音在歌唱时,只要一唱到~#f~2,再往上唱就困难了。即使再喊出一个半个音也显得声嘶力竭,憋得脸红脖子粗。大部分未经训练的女声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所谓“大本嗓”。这种唱法特点为全部采用真声,音量随音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到了一定高度如d~2至~#f~2时  相似文献   

14.
昆曲角色演唱的发声机能状态包括真假混合声的机能状态、真声机能状态和假声机能状态。其中真假混合声的机能状态又包括真假声相接的机能状态和真假声相溶的机能状态。各种声音形象的运用都有其特有的审美基础。  相似文献   

15.
女中音的中声区是其声音活动的主要区域,接近日常说话的状态,容易在自然的话声基础上歌唱,但是如果一直保持这种以胸声为主的真声状态唱高音,会导致明显的真假声音色分离的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中声区对女中音的声区统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碰到很多初学者出现唱中、低音的时候,声音"白"、"亮",且音量大,可唱高音时,声音一下子变得"暗"、"虚",且音量小,此种现象在声乐课理论上常称为声区不统一、真假声脱节,那么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了解、认识、掌握、运用好真假声是学习好声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真"、"假"声的认识、怎样正确混合及在歌曲中的运用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声乐初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祁君 《河北教育》2002,(1):38-38
有不少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训练时,忽视儿童的生理条件,对于儿童应该有多大的音量缺乏敏锐的感觉,让孩子用真声大声地唱,这种训练方式有悖于儿童声音的发展特点,往往对孩子的发声系统造成伤害。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和保护少年儿童的声音呢?一、必须搞清楚儿童发声与成年人的异同,要懂得少年儿童每个不同时期的声音特点和用声方法。少年儿童与成人的生理结构、发声器官是完全一样的,不同之处只是成人的声音宽厚,音色分明,用声成熟稳定。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用声纤细、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  相似文献   

18.
名族声乐是名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假声可以帮助演唱者演唱艺术生命,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还可以拓宽演唱者的音域,发展高音区。假声在演唱中的应用主要是注意不同乐曲的不同音区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侧重于如何教会学生使用假声。本文将详细探讨假声在民族声乐中的存在价值和学习的额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咽音”的来源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的唱诗班先是由童声代替女声,后改由阉人歌手代替女声.阉人歌手虽有男性健壮的体格,但嗓音上却保持了女性化的效果.这些阉人职业歌手往往有很高的演唱技巧,他们唱起高音、装饰音、快速乐句毫不费力,常常无限度地炫耀演唱花腔技巧和复杂的华彩旋律.他们使用使人难以置信的轻巧、灵便的“头声”音色,极受当时人们的欢迎.因此,在十七、十八世纪阉人歌手曾一度独霸欧洲舞台,形成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歌唱发声方法,被称为“美声唱法”.十七、十八世纪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期,就形成了如今我们常说的传统的意大利学派的训练方式.当时的教师和歌手都使用“一种通过独特办法,但具有明显特征的发音机能所发出来的声音,它处于发出真声或基音机能和发出所谓假声机能之间的一种机能状况”、(荷伯特·凯萨利著《随心之音》)“有一段时间,传统学派训练出来的每个教师和歌手都使用这种机能声音,并用基音和假声与它混合起来.”(尚家骧《美声学派概述》).当咽音与修饰过的真声机能和假声机能(不是虚声)混合为一体时,声音就变成极为珍贵的美声了.  相似文献   

20.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延长演唱者的艺术生命、丰富人声的艺术表现力、扩宽音域、发展高音区等作用,同时它还是形成歌唱技巧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演唱中应用假声时要注意不同乐曲的不同音区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教会学生使用假声,在学生本声的基础上发展假声的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