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焦竑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竑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竑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2.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三大砥柱,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三教为了争夺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三教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为影响。明清之际是三教的和平时期,三教融合更加深化且成熟,士人更普遍受到影响,彭定求即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论文试从其诗文集中耙梳与道教相关资料,以窥其和道教间之因缘。  相似文献   

4.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5.
颜钧青年时的一次悟道奠定他一生的为学志向。此后他的求学访道一直在为他那次的悟道寻求验证和理论支撑,融合三教的思想倾向贯穿于颜钧一生。颜钧晚年以“三教活机”和“仁神正学”完成其“三教合一”的理论建构。其“三教合一”思想体现出“化儒学为宗教”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汤春 《华章》2011,(25)
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及传统的道教思想之间不断冲突、融合,使三家思想不断渗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教合流在明代尤甚.其特点不是体现在正统的或官方的三教代表人物方面,却是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深受民众喜爱的钟、吕八仙就成为三教神仙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兆恩一生倡三教合一,创“三一教”,故世称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倡三教合一而名“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心学的理论前提之下,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主要包括: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合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和谐相处,和合为一。阳明山作为一座文化之山,恰好体现了这一精髓,它由道教奠基,因佛教闻名,从大儒王阳明而得名--三教和合为一体。打造阳明山的文化,也应该突出和合文化的特征,以和合三教为文化载体,建造立于一山的三教庙宇,打造优势互补的三教文化,再现各具特色的三教礼仪。  相似文献   

9.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功过格到《人谱》——论刘宗周对儒家道德秩序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过格是记录人善恶功过的一种道德日记,其形式起源于道家,到明清之际糅合进儒家伦理规范、佛教善书、道教修仙术等内容并成为民众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据。儒生刘宗周不满于其中体现的功利思想,制《人谱》,试图重建正统儒家推崇纯善的道德秩序。本文将对这一进程略作探寻,试图理清从功过格到《人谱》的逻辑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德性,而德性的萌发和教化始自家庭,家庭是人伦关系的基石。从这一视角来看,由于缺乏健全的家庭人伦关系,由无性生殖的克隆人往往无法形成确定的自我角色认同,这势必会影响其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培育,最终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克隆人技术对儒家传统伦理秩序的深层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中论》所反映的徐斡儒家思想有几个特点:坚持儒家的理想道德;反对寻章摘句的繁琐经学;参与社会上重大思想问题的争论,批判虚浮之风,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阐述儒家治国的理论,与国家政治实际紧密结合;援儒入法,儒法结合,使儒家思想更具治国效力。  相似文献   

14.
萧梁五礼制度历经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的确立期,普通六年至中大同年间的佛化期,以及太清、承圣、太平年间的反思批判期。萧衍、萧统、沈约、任昉、徐勉、陆倕、到洽、张缵等诸多文坛名士主导或参与议礼、制礼事宜,深湛的礼学修养与经学根底渗透到创作中来,进而对文运变转产生深刻影响。萧梁文坛随着五礼制度的沿革,先后呈现梁初崇典尚雅、中期典丽分趋、末期文道相分的阶段性特征。萧纲针对五礼制度化过度干预文事创作的弊端,主张文学娱情审美功能与载道宣教功能的彻底疏离。萧绎在梁末乱局中重新标举忠孝治国,深入批判文道相分的弊症,试图走出文道相合的折中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欧阳修的身上,学者、文人、官僚是三位一体的,因而欧阳修的学术、文学与政事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和复杂。讨论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欧阳修的文学面貌和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考察,作者指出,欧阳修的经学成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疑传惑经以尊经崇道;二是弃章句重义理与推人情、重人事。欧阳修的尊经崇道的经学观念和重义理、推人情、切人事的解经方法,深层地影响到了他的文学观念及创作,主要是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关于文与道,欧阳修既强烈要求文以明道经世,也注意到了文学自身的特性;二是关于平易畅达和怪癖生涩,欧阳修倡导并维护了平易畅达的文风,而对怪癖生涩之风严加贬斥,这与他解经注重人情、关切人事紧密相关;三是“简而有法”与“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这两种主张,分别与他对《春秋》和《诗经》的看法有着深层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成中英用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通过对孔子之"知"与朱子之"理"的分析,成中英认为,儒家认知之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之学的开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性与知识的互存、知识与道德的互用,以及两者相互贯通发展的可能。通过强调知识与道德的互基互用,成中英把儒学知识论上升到了与儒家道德哲学同等重要的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儒家认知之学新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儒学在现时代发展的"道问学"趋向,体现了人文理想与知识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展示了与她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即没落的贵族阶级所推崇的举止和教养渐渐地已不再发挥道德交流的职能,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人们开始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看重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的品质;表现在从理性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即生活在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挑战的时代的奥斯丁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她的创作思想随之也产生变化。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奥斯丁在《劝导》中对贵族阶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突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提出了封建统治必将被取代的新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以义取利、崇尚节俭、富而好礼和均贫思想是儒家经济伦理的中心内容,以儒家的这些价值观念为指导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就是儒商,而这些价值观念就构成了儒商精神的主要内容,儒商及儒商精神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处得以形成,在“二战”后的东南亚地区得以发展,它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道德的构建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