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2.
子产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在青年时期就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介入了郑国的政治,从政四十余年,曾被立为郑国的卿,后出任郑国执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直至病终。据《左传》记载,子产在担任郑国执政二十二年中,对郑国的经济、政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社会  相似文献   

3.
弦高犒师     
春秋时,郑国有个牛贩子弦高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走到半路上,弦高获悉了秦国已经发兵准备偷袭郑国的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他连夜叫人赶快回去报告,同时想方设法拯救郑国。秦军行动诡秘,悄悄地朝滑国进军,眼看快要到郑国边境了。秦军大  相似文献   

4.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5.
子产治郑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出任郑国卿士、执政期间,镜意改革,择能任贤,广开言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使弱小的郑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古为今用     
古代的军事家留下了什么? 春秋时期,楚国文王的弟弟公子元做了楚国的令尹(即宰相),他想对外打个漂亮仗以显个人的威望,文王死后不久的公元前666年,他便亲率大军,去攻打弱小的郑国。在强大的楚国军队面前,郑国军队连吃败仗,很快,楚国的先头部队就攻到郑国都城的郊外。大敌当前,郑国上下惊恐万状。郑文公召集大臣紧急商讨对策,大  相似文献   

8.
弦高犒军     
《中学生(作文版)》2011,(7):109-109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有一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适用话题】随机应变、机智、爱国、慷慨等。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3)
春秋时期,郑国的贩牛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离开自己的国家到洛阳去卖。走到半路上时前面传来消息,有一队秦国兵马向这边飞驶而来。原来,秦国是想趁着郑国的国君新逝,借机来偷袭郑国的。弦高想回去报告,可已经来不及了。弦高思索再三,遂心生一计,就赶着牛群大模大样地拦住秦军,冒充郑国的使臣喊道:“本使臣奉国君之  相似文献   

10.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杞子,是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军掌管郑国北门的便利条件,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接到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  相似文献   

11.
筚路蓝缕b#l&-l1n l)【释义】筚路:指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伐木开山)。形容创业的艰辛。【小手提示】不宜写作“荜路蓝缕”。“筚”易误作“毕”。【出处】典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语故事】春秋时,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公元前59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庄王亲自统率三军,再加上左广、右广的精兵,声势十分浩大。楚军包围郑国三个多月,终于攻破了郑国的都城。郑襄公只得屈服求和。晋国得到楚国入侵郑国的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它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  相似文献   

12.
<正>晋秦围郑,却围而不攻,其目的是以武力威慑的手段逼迫郑国调整外交政策:与楚国断交,只保持与晋的外交关系,即迫使郑国加入晋秦军事集团;晋秦并非真的要灭郑国,郑国有惊无险,这是《左传》中的"史";而对烛之武的言行及其结果的记载,做了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的文学性夸饰和虚拟,这是《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13.
包藏祸心     
聪聪 《下一代》2008,(Z1):91-91
公元前,在春秋时期的昭公元年春天,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令尹的公子围,以娶亲为名,带领军队开向郑国,妄图借机占领这个小国。不料,当他们来到郑国京城时,终于被郑国人发现了公子围的真正企图。郑国国君派一个叫子羽的人,婉言谢绝楚国军队开入京城,只许他们驻扎在城外。  相似文献   

14.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郑国准备进攻刽国。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想,刽国的文臣武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如果郑国攻打刽国,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怎么办呢?郑桓公左思右想,有了主意,他列出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刽国最杰出的文臣武将的名字。郑桓公把这张名单公布于天下,并且公开声明:郑国只要攻下刽国,就会给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封官,还要把刽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围绕君权与卿权的互动,同、异姓氏族间的博弈,郑国氏族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郑武、庄时期,郑国的氏族形态只是一氏一族,一世即亡,殆至文、穆时期,延及数世的大家族逐渐形成;郑悼、成时期,同、异姓氏族博弈,殆至僖、简公时期,异姓氏族消亡,同姓氏族膨胀,七穆世卿制形成;郑简、定公时期,七穆氏族繁荣发展,势力达到了顶峰,殆至献、共时期,印、丰、国、游四氏相继衰落,罕、驷两族共享了郑国政治。郑国政治与其氏族密切相关,其氏族的流变推动和影响着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2,(11):13
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郑国(今河南中部)有个商人叫弦高,他常在洛阳一带做贩牛的生意。有一天,弦高赶着牛群去洛阳牛市。途中,他碰到了刚从秦国来的一个朋友。此人对弦高说:"秦王已经派将军率精兵去偷袭你们郑国,很快就要到这一带了。"弦高想,郑国是我的  相似文献   

17.
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建国伊始就与商人订立了盟誓,并且终春秋之世都实行商业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的郑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能在春秋初期实现"庄公小霸",并在此之后一直位居二等国家中的翘首,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强都把控制郑国当做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因为郑国位处中原核心的交通枢纽,其国力不弱,归属何方对战略格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 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  相似文献   

20.
从善如流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