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禹真 《铜仁师专学报》2002,4(2):17-18,24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指为人类产侩 弘扬或实现而不屈不懈地奋斗的精神。它由人权、民主、自由、平等诸现念和正义原则、仁爱精神、和平意识、大同理想等要素构成。较之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哲学更有益于人文精神之培养,因为哲学对人文精神的各个要素的深入的或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此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哲学对各种违背人文精神规定的制度和行为的敏锐觉察可以为此预备可靠的理论保证,而哲学对一切与人文精神要求背道而驰的制度和行为的勇敢揭批可以为此提供极感如力的示例范型。哲学助益人文精神之培养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帮助人们充分地了解人文精神,促使人们真诚地信仰人文精神,激发人们能动地践行人文精神。哲学为人们的人文精神之培养树立了大量光辉榜样。往古来今的许多哲学家在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了可歌可咏、可史可书的贡献,他们中有民主精英、自由斗二、正义法官和仁爱圣人等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中列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这要从人文精神说起。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人文精神一般具有时代的主题和烙印。 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精神问题已成为文学界、哲学界和高教界讨论的热点,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自觉。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哲学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怎样通过哲学这一人文学科来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的层面来看,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疾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它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一句话,人文精神是对人生存发展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载哲学中的“有”,在于肯定现实世界,最终落于对人类生活、人生价值的执著;“有”作为有我境界的基础。有我境界是“有”的人生的最终展开。这一入世、经世的意识、凝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对现代人文的重建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一、人文精神的概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凝聚,对人类高尚品德的浓缩,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良好的精神文化跟外在的表现。从某一方面来看,人区别与其它物种的根本就是具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人文精神。二、人文精神渗透的意义在中国教育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最高境界中是共通的、融洽的,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只会给人类精神带来残缺。作为一个完全人应当是二者在精神天平的平衡与融合。我国学校教育中若要培养完全人,就必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最高境界中是共通的、融合的 ,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只会给人类精神带来残缺 ,作为一个完全人应当是二者在精神天平的平衡与融合。我国学校教育中若要培养完全人 ,就必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 ,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哲学有很多定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哲学的基本旨趣,它指向人类追求的至高目标——自由。人在什么时候最接近于自由呢?我们认为是游戏。但是哲学游戏不是以简单快乐为目的的单纯游戏,而是自由游戏。哲学游戏的本体论是生活世界,哲学游戏的内容就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遭遇的各种人事物事;哲学游戏的表征论是概念系统,概念不是哲学的本质,但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游戏需要概念系统作为手段才能过关;哲学游戏的旨意论是人生境界,通过批判维度和终极关怀,帮助人类进入游戏状态,获得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意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应然设定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与社会背景的置换相适应,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使命,应由单一的制度批判和建构,转向制度建构与精神文化建构两个向度并重。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凸显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我改变”意义和功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庄禅思想以它独有的精神内涵与理念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精神世界、审美态度和生存方式。在庄禅思想的指引之下,王维表现出了适意宁静的生活状态、随缘任运的生存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6.
从言语分析和逻辑认知看《庄子》内篇,相对主义的"齐万物"的言语同类与否之辩,寻求大道和言语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说明,是先秦语言哲学。绝对自由的"逍遥"圣人的确立多寓言故事,"名者,实之宾"之说是先秦语言哲学逻辑,它的语境外延成了近代启蒙逻辑;"大宗师"以宇宙大道为师,真人的确立允有十论。以生命信息内容、以天道知识为精神的"养生主"及其环比论文,皆一如"齐物"和"逍遥",系于人和人性论,不仅其内在逻辑、名理思想一致,且出于天道而入于人生,处处人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死亡或死后灵魂的看法会对人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哲学多以灵魂不死的假设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根本支柱,以引导人类的行为向善,原子论者虽然例外,但其伦理体系并不健全,比较起来,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智慧,它抛开灵魂问题不谈,只关注于此岸世界,把人生价值等同于现世的功业,却同样可以达到“勇者不惧”的人生境界,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主义,他一生的人实践与人主义思想倾向说明他关注的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尤其是他的“仁”,率先在世界上将“人”作为一个类概念来进行运思,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人”学思想,其中所体现的人关怀与人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化中最为光辉的人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