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中描写了人的生存状态不自由的荒诞世界,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孤独,个体面对命运的恐惶不安,一次次直接面对生命,逼问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成为其十四行诗的主旋律.与此相关的另一主题,便是存在主义式的勇毅面临死亡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对死亡与苦难的坦然承受.冯至的诗是深沉的人性意识的高扬.冯至十四行诗的独特主题与诗风,既是冯至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结果,也是对40年代黑暗政治的反拨.  相似文献   

7.
<正>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语言清丽、思想深邃,寄托了作者非同凡响的自然山水观与生命观,我将其概括为:面对自然的“去人文化”视角与对生命恒久如新的觉知。首先,冯至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人事与自然的独到见解,即自然“去人文化”的思想。许多文人用中国的自然山水作窥镜,追寻千百年前的历史人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冯至固然也有如他们一般的人文情怀,但他却抑制住了人事与自然的联结,向更深处挖掘——这是一种精神超越与生命探求。在他的生命视域里,自然与人文是独立发展的,人文可以尽管向前,转动历史的车轮,让人们“在人事里怀念过去”,但自然不为所动,永恒自在,默默地循着自己的时序,不以人事为依凭。  相似文献   

8.
冯至的十四行诗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现代性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诗人关注人生的视角,由社会功利价值转向生命的本体关注。但冯至却不是存在主义的忠实拥趸者,时代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和存在主义的发展潮流等复杂的因素成就了诗人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哲理诗”。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哲理;特别注重从宇宙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思考,形成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并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同时,冯诗的哲理性不仅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具有深厚的东方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0.
冯至笔下的自然经历了前期和后期的转变,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冯至的自然与五四及以后时期诗人笔下自然的不同;冯至受存在主义影响,加之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的“秘响旁通”对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自然让冯至完成了“蜕变”,探索山水自然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代表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其实,她身上有许多曾经被人们忽视了的美德:第一,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诚实守信。捍卫人性尊严;第三。相濡以沫,携手笑对人生。“项链”既使她遭遇人生的坎坷。同时又使她逐渐走向成熟,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绝非一味的钟情--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故复旦大学学陆树伦先生认为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是基于绝对的钟情。笔通过考察冯梦龙的一些诗、词、序、跋、评注及其对“三言”妓女题材作品的改编情况,觉得此看法有很大的片面性。冯梦龙其实对妓女既有钟情的一面,也有非钟情性的批判一面。他钟情的是那些有情有义的妓女,而对那些薄情寡义的妓女则深恶痛绝。这些都与冯梦龙内心根植的儒家正统思想及其接受李贽、汤显祖的唯情理论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5.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蔡仲德先生作为冯友兰的女婿,以其特有的优越条件在冯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编纂的第二版《三松堂全集》是目前收最多最全的冯友兰集;他编撰的《冯友兰年谱初编》对冯友兰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做了忠实的纪录;他最先提出了“冯友兰现象”,并对冯友兰恩想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化原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冯友兰现象”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意义;他继承了冯友兰思想的精髓和化使命感,并把它发扬光大,直至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生命。  相似文献   

17.
文章联系冯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诗歌创作,对其艺术特征作了具体的探讨和论述。认为他的诗善于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独特的诗意,注重追求诗的哲学意蕴,有着质朴隽永的艺术风格;他的诗外观朴实而充满内在智慧,有着灵活巧妙的艺术构思,重视意境的创造和内在结构的安排;在诗的语言上,他追求一种质朴自然、淡雅含蓄、极富韵味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个性主义思潮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给“五四”文人的是普遍的感伤,“刹那主义”人生观和死亡感笼罩了整个诗坛。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熏陶的冯至,他的诗歌反复吟唱的是在瞬间实现的永恒,这样的瞬间融汇了过去和将来;最让人心醉的瞬间有两种,一是离别,一是死亡;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这种瞬间的外化形式,期待着我们去感受,去领悟。冯至的创作实践表明,在面对外来思潮和文化时,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进行选择与整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但未列出篇名。当前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九辩》一篇为宋玉作品,其他都有问题或不足信。本文认为:宋玉作品,除《九辩》(辞)外,尚有赋体文章《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多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