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一个11岁的美国黑人女孩子随父亲来到华盛顿。在白宫参观时,父亲鼓励她长大后要当美国总统。她回答说“:早晚我会在那座房子里工作的。”这个女孩名叫康多莉扎·赖斯。如今她已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赖斯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她的个人奋斗,她生下来就知道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历程。种族歧视童年无畏1954年11月14日,赖斯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虽然当地种族隔离盛行,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黑人那样受到种族歧视的伤害。当时赖斯的父亲是丹佛大学副校长。到赖斯出生时,这个黑人家族已…  相似文献   

2.
一位黑人母亲带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一个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并傲慢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母亲根本不理睬这个店员,她冷冰冰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我就换一家店买衣服!”女店员为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间试衣间。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前,一位黑人主妇带着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却被一个白人店员挡住,不让她女儿进试衣间,还鄙夷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那位母亲根本不理睬,她毫不客气地对店员诡“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个试衣间,我宁可不在这里买衣服!”  相似文献   

4.
一位黑人母亲带着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白人店员很不礼。貌地挡住了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傲慢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  相似文献   

5.
一个黑人母亲带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一个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农间穿,傲幔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我就换一家店购衣!”女店员为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间试衣间,自己则站在门口望风,生怕有人看到。那情那景,让女儿感触良深。  相似文献   

6.
八倍的辛劳     
美国现任女国务卿赖斯,其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短短二十多年,她就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外交官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简明扼要地说,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劳”。赖斯小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伯明翰,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时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倍感羞辱,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身一字一顿地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房子的主人!赖斯的父母很赞赏她的志向,就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改善黑人状况…  相似文献   

7.
黑人罗杰·罗尔斯在就任纽约州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没有讲他的奋斗史,只向人们深情地讲述了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那年,皮尔·保罗担任纽约州黑人聚居区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董事长兼校长,他发现这里的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黑板成了家常便饭。一天,一个小孩儿从窗台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讲台的时候,被校长皮尔·保罗看见。皮尔·保罗慈祥地抚摸着小孩子的小手说:“我一看你这修长的小手指就知道,你将来就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这个孩子大吃一惊,调皮捣蛋不但没挨批评,而且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  相似文献   

8.
做和比别人好才有机会 一位黑人母亲带着女儿到商场买衣服。一个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试穿,还傲慢地说:“这个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个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黑人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个试衣问,我就换一家店购衣!”店员为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个试衣间。  相似文献   

9.
八倍的辛劳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的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赖斯简明扼要地说,因为自己付出了“八倍的辛劳”。赖斯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改善黑人状况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双倍的劲头往前冲,或许能赶上白人的一半;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得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愿意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在白人前头。为了能“赶在白人前头”,  相似文献   

10.
轻松驿站     
《职业技术》2005,(9):48-48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的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二十年多中她从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外交官员,奇迹般地完成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简明扼要地说付出“八倍的辛劳”。赖斯小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她生活的伯明翰,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时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为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备感羞辱,凝神仰望白宫许久,然后一字一顿地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个房子的主人!父母很赞赏她的志向,告诉她,改善黑人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拿出双倍的劲头,或许能赶上…  相似文献   

11.
有个黑人小孩在公园里玩耍,他看到一个卖气球的老人,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有黄色、白色、红色、蓝色……惟独不见黑色的气球。黑人小孩纳闷地问:“为什么没有黑色的气球呢?”老人听了,将手中的气球松手一放,气球冉冉上升。这时候,老人回过头来对小孩说:“亲爱的孩子,气球能不能升空,不在于它的颜色,而在于它里面有没有气。”黑人小孩听完老人的话,得到很大启示。这个小孩长大后,成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他就是马丁·路德·金。小马丁·路德·金是多么的善问——他问的是一个与自己肤色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他关心着一只黑色气球的命运,他…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伯明翰·种族隔离上世纪中,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无以复加,赖斯正是出生在该州种族主义盛行的伯明翰市。残酷的种族主义给许多黑人小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留下阴影。而赖斯父母很注意保护女儿不受伤害。读者是否还记得,CR2004年四、五、六三个月连载了一篇《心灵的礼物》,伯明翰种族主义的残酷,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王慧 《师道》2011,(10):33-34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接着,孩子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个片段中白人教师的话。让我油然而生一番敬意,  相似文献   

14.
一位黑人母亲带着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白人店员很不礼貌地挡住了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傲慢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母亲根本不理睬,她冷冰冰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间试衣间,我就换一家商店购衣!"女店员为了留住生意,只好让她们进了这间试衣间,自己则站在门口望风,生怕有人看到.那情景,让女儿感触良深.  相似文献   

15.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较体面的职业。而罗杰·罗尔斯却例外。这得感谢他的一位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一次,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姆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但他记下了这句话。从那天起,纽约州长就像一面旗帜飘在他的心中。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污言秽语。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  相似文献   

16.
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这条真理无需证明。1968年4月4日,美国田纳西州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了,所有关心人权的人们,都为这一事件而悲愤,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马丁·路德·金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的黑人家庭。几乎从他记事之日起,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屈辱和不平。因为大城市里,黑人被禁止进入专为白人设的学校、戏院、餐馆、公园等场所。这种把人分成优劣、歧视黑人的行径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马丁·路德·金聪敏过人,他中学没念完,15岁就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他成为了一名牧师。以后,他又取得波士顿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语言应有启发性教学语言只有具有了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一位美国历史教师是这样来上一堂课的,他一进课堂就明确地说:"这节课白人可以自由活动,黑人不可以,必须……"黑人学生听了很生气,问其原因,教师说:"没有什么原因,白人本来就应该享受这样的优待。"黑人学生非常愤怒,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于 1 884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这篇小说里 ,马克·吐温运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 ,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故事贴近现实 ,真实可信 ,反映了马克·吐温对蓄奴制度所持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9.
"铁木兰"原来是钢琴神童赖斯出生在阿拉巴马州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一家三代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家族成员包括牧师、教师和律师,在黑人中是特例。因为这个家族的人深信艰苦的工作、严格的自律、良好的教育就能让黑人也实现美国梦。赖斯全名康多莉扎·赖斯,其中康多莉扎源于意大利的音乐术语,意思  相似文献   

20.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是几个手指?”黑人孩子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孩子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