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安吉拉·卡特的小说《马戏团之夜》进行解读,作者发现卡特在小说中探讨了父权制理念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分析了文本中的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并大胆地在小说中提出了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的途径——即男性的重生,与女性产生真挚的异性爱来建构公正、人道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女性主义视角,从激进女性主义、温柔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托妮·莫里森小说中两性关系的演变。通过对小说中对立、缓和、和谐三种不同两性关系的解读,剖析了莫里森小说中两性关系演变的原因所在。这种两性关系的演变旨在告诫人们只有两性和谐,社会才能和谐,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其诗歌和小说中多次就两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她的小说,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人类两性关系史。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动力,两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勇往直前的必然保障。两性间的不和谐将会给整个人类生存带来灾害。其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存在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一条清晰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张连桥 《文教资料》2008,(26):23-24
<虹>就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作品.劳伦斯大胆地讨论有关性和爱的心理问题.作品以家族历史的方式铺开,讲述了布莱文一家三代人的心路历程.作家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三代人正常与非正常的两性交往,探讨了建立自然和谐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论文试图通过对<虹>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男女两性关系为契合,分析造成男女两性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劳伦斯是如何主张两性关系的和谐的.  相似文献   

5.
《恋爱中的女人》对两性关系的探讨具化为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行动.主人公的出走与追寻,表现了对社会性死亡和对自然性自我新生的追求.劳伦斯试图通过独立、完善的自然性自我的复活,探寻和谐的两性关系,并通过和谐性爱的复活,实现人类的新生与拯救.  相似文献   

6.
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创作的永恒主题,但它又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的人际关系.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揭示其多元复杂的两性关系所蕴含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7.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卢艳梅 《文教资料》2013,(32):80-82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想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彩色的面纱》是毛姆第一部费了几年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的分析,阐释了毛姆对和谐的两性关系和婚姻的理解,体现出了和谐的社会婚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另外那个女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生活和情感中备受煎熬的现代女性形象.本文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究小说所展示的现代女性在工作、生活和两性关系中所承受的精神焦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厄秀拉是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具有现代新思想的女性代表.本文从厄秀拉这一具体新女性形象出发,旨在探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摧残和扼杀,以及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突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既"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作为一部反映晚明时期人生世相的世情小说,是以对两性关系的揭示作为展现世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两性关系,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潘金莲在两性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恶德恶行,说明欲望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会因对它无限制的追求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而走向恶,而潘金莲本人既是男权社会结出来的恶果,又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爱的追寻——重读张洁早期婚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是张洁的早期婚恋小说,在小说中张洁探讨了爱、两性关系以及女性自身.本文通过对这几篇小说的梳理,认为张洁在探讨中虽然有愤懑,有悲哀,但她是执着于爱,肯定了爱,希望建立一种理想双性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17.
潘红桃 《文教资料》2010,(28):10-12
女作家池莉的女性观是循着缺乏诗意和爱情神话的婚姻场景中女性形象的成长.以及两性关系的变更得以体现的.并通过对两性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温和的审视,使女性观念逐渐明晰起来的。池莉通过其小说不停地变幻其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特质,显现出其探索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D.H.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两性关系进行了勇敢的探索,表达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通过对于他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分析与批判,D.H.Lawrence勇敢地探索出男女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新观念,展现了一种两性交流理解的新方式。D.H.Lawrence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解析了两对爱人的成长经历,证明了男女需要保持和尊重各自人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才能真正达到相互交流理解的两极平衡。D.H.Lawrence从一个新的角度描绘出一幅两性关系完美结合的理想画面。  相似文献   

19.
两性关系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是一个不客忽视的层面,作家所持女性观的特点和变化趋向对于小说人物命运的设置及其叙事目的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女二(多)男"模式到"一男二(多)女"模式,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从"神"到"兽"、"妖"的变化,在模式和形象的变化背后是其一以贯之的男性自我中心的观念、视角,新世纪以来,他的创作更加入了日益鲜明的城乡维度,将城乡关系这一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显著标识纳入男女两性关系的叙事,使后者超越了单纯的两性关系,成为城/乡、现代/传统等对话的场所和发声的方武、渠道.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在他的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中生动描刻画了两性之间精神交流的缺失,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求.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客观地解读作品的伦理倾向以及劳伦斯的伦理观,从而把握作品精髓.对两性关系的淡漠正是当时工业化背景下人性异化以及婚姻伦理丧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