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壮剧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但在当前,壮剧却呈现出日渐衰微、令人担忧的局面。因而,对壮剧研究的论著、讨论会以及壮剧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梳理,既可以在理论上更好地指导壮剧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能反思壮剧研究的不足,逐渐完善壮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翻译研究无人涉及,也没有瓯剧的相关剧本被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语言上的障碍大大限制了瓯剧的传播与推广。阐述瓯剧翻译的要求、方法和语言特点,并以瓯剧剧本《洗心记》为例,为瓯剧翻译研究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3.
神仙道化剧是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元代和明初的神仙道化剧。近年来,神仙道化剧研究呈现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趋势,其广泛性表现在对神仙道化剧的创作心态、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开拓;其深入性表现在对神仙道化剧本事、主题、艺术形象、审美趣味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上述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得神仙道化剧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4.
绘本故事剧是幼儿园常见的戏剧活动之一。在开展绘本故事剧活动时常常需要对绘本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使绘本故事剧的情节更丰富、台词更生动、内容更具亮点。可以运用多种策略对绘本故事进行改编,如通过迁移生活经验,让故事剧内容的改编更具生活性;遵循表达特点,让故事剧台词的改编更具生动性;顺应发展逻辑.让故事剧的情节改编更具丰富性等,让绘本故事剧在幼儿的二次创作中无限伸展、无限改变,爆发出无限创意。  相似文献   

5.
如何传承和保护云南壮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云南壮剧的传统传承和保护手段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而数字化技术是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手段,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高清晰、高保真记录壮剧资料、制作数字光盘、多渠道传播和宣传云南壮剧,把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手段与数字化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云南壮剧。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3):30-35
对广西壮剧的三大流派——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其各自的声腔、身段等艺术特征;结合对国家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老师等戏曲艺术家的采访,探讨广西壮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化"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现代壮剧的传播和革新提出建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剧种。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参与体验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田林壮剧在交通运输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上,通过培养和保护田林壮剧艺人、加大壮剧的宣传力度、提高壮剧的知名度、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壮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潘务正 《天中学刊》2013,(6):100-103
在咏剧诗创作较为兴盛的康乾时期,沈德潜亦乐于观剧,并往往形诸歌咏。由其此类诗可以看出当时文人雅聚集合名家名作、名伶、名流在名胜中观剧的风气。为践行诗教观,沈氏以咏史诗的笔法咏剧,多选择历史剧或具有历史背景的剧作为其吟咏对象。沈氏一些观剧诗还具有比较重要的戏剧史料价值,这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剧种。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参与体验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田林壮剧在交通运输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上,通过培养和保护田林壮剧艺人、加大壮剧的宣传力度、提高壮剧的知名度、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壮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问题,是经常被人讨论又经常使人困惑的问题。通过音乐能否表现情感、音乐为何能够表现情感、如何理解音乐中的情感、音乐与情感关系的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特殊性作细致分析,以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马勒的音乐是对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以及新的音乐形式的预示。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是20世纪主要音乐流派之一,即表现主义音乐。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马勒与表现主义音乐之间的联系,以及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藏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珍宝。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实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14.
跨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今乐坛的主流音乐之一,同时跨界音乐又是时尚音乐的代名词。欧美跨界音乐艺术形式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它所包含的文化特质是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何音乐课的术科属性特点与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质,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教育的化属性和技能属性并存的特性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直面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需要改革,要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而不是回避和取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的语言,音乐跨越地域将不同国籍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本文通过笔者自述受文化部派遣出访中东欧九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的经历,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具体艺术作品,从艺术感受力、音乐音响材料、音乐持续存在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几个角度讨论中西方音乐碰撞带来的启示。为更好的促进我国音乐发展,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是文化的主要传承机制。音乐教育的根本属性应当是文化传承。在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音乐教育应当自觉担负起文化的使命。由于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的影响,对音乐的文化属性与教育的文化关怀,均未充分重视,对此应当予以反思。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音乐当作文化来传承,尊重本民族音乐的文化地位,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应当以文化关怀为目标进行,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跟上世界音乐教育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音乐表演是音乐实践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声乐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种形式,本文对声乐与音乐表演心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本文从高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