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特性体现,在意识、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展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等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中。自觉培养以现代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国民性必要而迫切,当前的教育实践丢失了国民性,体现为国民性在教育方针中被淡化、在课程中受排挤、在校园文化中遭忽视诸方面。学校教育应具有清晰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国民性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萧一山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中颇具特色的学者。他把国民性看成从"和平、宽大、知足"到"怯懦、自私、愚昧"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认为"十厄"导致的中庸文化精神变质是国民性蜕化的根本原因;在态度上,萧一山能客观地看待国民性的优劣,与国民性改造思潮中盲目否定或肯定的研究倾向迥然不同;在国民性内容上,萧一山的概括直接服务于建设近代国家的需要,体现出强烈的经世精神;在国民性改造上,他强调利用战争环境震醒国人,并以教育潜移默化,这些措施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国民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应当立足中国情怀的国民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大学生国民精神培育需要从国民性、价值性、现代性三个维度全面考量并确定有效的策略原则。高校培育大学生国民精神应当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大学生国民精神的主动性建构,展开国民精神的专题性教育,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动国民精神培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彭帅 《现代语文》2014,(11):22-24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性格;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国民性的形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从诞生起,便与国民性培养有着深厚的渊源,而"民族"这一概念更是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普适的国民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承担;而在培养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特殊的国民性问题上,语文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味、麻木和冷漠。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从现实人生的精神病态出发,对国民精神上的各种痼疾进行具体解剖。国民身上的种种精神病症无不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这些精神病症中的主要痼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阿Q、陈奂生两个不同时代的“国民性”代表的比较,揭露了我们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揭示出改造国民性的艰巨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在关注国民素质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时,开始思考国家建构中的国民性问题。他对国民性的思考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分界线,形成了以特定国家建构目标为基础的"立宪国民"和"阶级自觉"两种改造主张。"立宪国民"的改造力求从精神层面来唤醒国民,但是这种以精神状态为基础的国民性改造仍然无法解决国家建构的问题。"阶级自觉"既强调对国家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劳工阶级的"自觉",以确保国家建构的社会主义指向,又强调要有其内在的张力,从而引导对国家建构实际工作的把握。李大钊从"立宪国民"到"阶级自觉"的根本性转变,是从以国民性改造作为国家建构的出发点到以国家建构目标来对国民进行改造的转变,由此找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家建构的方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民精神的追讨来自鲁迅,但萧红对其进行个人特色的探讨。萧红植根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受,以多维的眼睛关注东北黑土地下多个阶层的国民性。她以个性化的笔墨对其纰漏,对落后守旧的国民性给与战斗力的声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了精深探索。伟大的鲁迅最早注意了这个问题,并作出重大贡献。老舍登上现代文坛稍迟,而他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视不可忽视的成就。鲁迅揭示国民弱点,勾画国民灵魂,重点是放在对劳动人民身上落后消极东西的表现、批判上,而选择小市民作为发露中国国民性弱点的突破口,是  相似文献   

18.
《离婚》发表于1925年11月,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最后一篇。在《离婚》中,鲁迅笔下的空间表现出一种福柯所谓的"规训结构"的特质,空间成为权力活动的主舞台,离婚风波的解决,实际上是权力机制相互联结运作的结果。同时,身体也受到权力的直接规训与干预,鲁迅通过空间权力规训及其对女性的身体束缚和精神戕害,来展现自己对于国民性的深刻思考。这是鲁迅"国民性批判"启蒙主题的延续,其最终目的是解剖国民的灵魂、探索国民的精神世界并为之寻找真正的疗救之法。  相似文献   

19.
对国民性的描述和揭示是文化寻根小说、后新潮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共同的聚焦点。文化寻根小说是着重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方面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后新潮小说除此而外,还从亚文化和非文化方面揭示国民的劣根性,而新写实小说所关注的则是新旧交替时期普通中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 ,应着眼于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致力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和新生 ,必须讲求实效 ,追求长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笔者认为现行德育中存在的求时效 ,求形式 ,求表面效果的种种动机和行经 ,完全背离了德育的规律 ,是对德育本义的背叛。致力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和新生 ,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国民 ,真正把“以德治国”落到实处 ,理应是德育不断追求的目标 ,也是考察德育实效性的基点。一、亟需改造的国民精神国民精神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 ,可以把它理解为国民性或国民心态 ,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