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功能和声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其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成为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准则。古典主义协和观念日臻完善,并促进人们感情表达与理性观念、形式美的统一。罗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凸显出前古典时期和声风格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顶峰,其完美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协和与不协和的丰富的平衡关系,鲜明地体现出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浪漫乐派和声虽与古典乐派和声一脉相承,但是,在理论、美学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突破。这一时期信仰的失衡,伴随着和声中协和观念的拓展,使人们审美思想、艺术趣味、感情气质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浪漫派和声那直抒胸臆的"抒情"与讲究典雅、严谨的古典风格已迥然有别。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不协和和声语汇已摆脱过去依附于协和的装饰性的、点缀性的从属地位的窠臼,逐渐获得了更大的独立的表现意义,甚至在有些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古典主义协和观念被彻底突破,伴随而来的是调性的动荡模糊和半音和声语汇的大行其道,并预示着20世纪无调性和声及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3.
西方20世纪的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模糊调性、半音化和声等,都使音响更加丰富、复杂,有了很多的不协和因素,调性也随之趋向瓦解。然而中西方文化观、审美观都各不相同,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标准。所以,我国和声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也要符合文化的多元论特点。笔者欲通过此文阐述和声教学中关于20世纪和声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管窥传统和声理论中协和性原则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和声理论中协和性原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就此问题做专门的论述。本从和声学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入手,分析论证了多声部音乐中协和性原则确立的基础,以及其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所起的主导性作用。这一主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它进入到和声语言相当复杂和丰富的21世纪时,已无法用协和性的一般化概念来概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音响紧张度来表述。这种对声音状态的描述,是以音乐语汇中的音响是否能够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思想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都是20世纪音乐家中巨匠级的人物,他们的音乐作品引领了20世纪音乐的潮流。和声风格的变革是近现代音乐区别于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文章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在创作中和声风格的异同点,讨论了他们在音乐观念上的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6.
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和声学》是音乐领域内一门科学而精致的理论 ,它有着数字般的神奇 ,逻辑学上的合理性以及无以穷尽的拆分、组合与排列方式。它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写作风格 ,也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性思维。如今 ,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民族文化的趋于大同 ,国际间流行音乐的迅猛传播 ,和声的演变也随着音乐文化的演变而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罗曦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7-140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具了浪漫主义气质和古典主义情怀.从和声的角度,对舒曼音乐作品中和声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及音乐的时代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就音乐艺术的领域而言,最有表现力、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旋律。一首歌曲,那怕它曾经很流行,由于岁月的冲涮,人们可能记不住它的歌词了,但是旋律却不会被遗忘;一首乐曲的和声配器无论如何丰富,色彩如何鲜明,但人们首先注意的还是它的旋律,不妨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千变万化的,能够适应人们的各种心态,透澈淋漓地泄露人们感情的秘密,把人们的品格提升到崇高的境界,使人们得到最动人的审美享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旋律风格都有明显的不同,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点,听“巴罗克”时期巴哈的音乐和听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音  相似文献   

10.
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自由人",不畏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潮流,努力继承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传统,坚持理性的创作风格,孤独地走在标题性、"自我"、人文气息浓厚的时代中。本文将从勃拉姆斯的成长经历着手,以《第四交响曲》为例从和声技法的角度进行具体论述,进而深入了解勃拉姆斯身处浪漫主义中后期的独特地位和他作品中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安诗歌的慷慨诗风正是那个时代的音乐欣赏、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时空情绪与社会人生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学风格。本文以建安时期的清商乐特点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了清商乐的音乐特质在建安诗风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论评史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接受维面:一是对其诗作风格进行深入探析;二是从其生活遭遇、思想等方面切入论评,知人论诗;三是将其与韦应物、韩愈等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批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构成较为完善的柳宗元诗歌接受系统,使柳宗元诗歌研究不断走向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3.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有许多关于审美风格的论述,其中不仅有对于诗人不同风格类型及其优劣比较的论述,也有对于这些审美风格形成因素的探究。这些论述在总结古典诗歌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审美风格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诗歌审美风格形成之原因,对于诗歌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师生两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即注重审美取向,并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文言文教学注重审美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典小说的基本构件是人物、情节、环境三大元素。细致地塑造人物是经典小说的中心任务、应有价值和特有功能,巧妙地设置情节是其文体特性、独特追求和重心所在,生动地描绘环境是其特殊要求、基本品格、根本目的。这些方面基本上体现了经典小说三大元素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一幅出色的工笔人物画作品,线不仅仅只是画中的骨架和灵魂,线的独立审美价值及由此产生的纯粹以线完成的白描作品,呈现了中华文明史文化脉络的精神特性.在品味"线功"的审美中,线所表现出的形态气韵,体现了耕心一贯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追求,传达了中华文化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17.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是民国时期朱剑芒选录、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一部文言小说总集。此集收明清间文言小说名著十种,体现了五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即在情词色调上,强调“乐而不淫”、“不浓也不淡”的“中和”之美;在感觉和体验上,则讲究“有味”、“可人”的美学效果;特别是把传统道德的至善、至德作为“至美”的标准来认定和强调,更可谓深得老庄哲学和美学的三昧,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美文名著。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对东、西方古典艺术不同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两大艺术体系在把握世界的方式、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原则区别.并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精神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