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时曾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母亲准备带她5岁的女儿做一个为期两天的野外旅游。临行之前,母亲告诉女儿应该带些什么东西,为了培养女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母亲让她自己收拾行李。到了野外之后,女儿发现不仅自己的衣服带得太少,而且忘记了带手电筒。那天晚上天气似乎特别冷,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觉得冷,衣服没有带够……我能用一用你的手电筒吗?”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这里的天气和城里一样,没想到这儿冷多了,下次再来,我就知道了。”母亲说:“是的,你应…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3.
懂你     
杨旭敏 《新读写》2012,(12):63-63
午饭时,饭桌上摆了一道素菜:苦瓜炒蛋。母亲一直往我的碗里搛鸡蛋,自己却只吃苦瓜,我好奇地问:“苦瓜很好吃吗,妈?”母亲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我便自己尝了一块。好苦呀!随口吐了出来。对母亲说:“妈,苦瓜好苦,好难吃,你为什么还尽挑这个吃?”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等你做了母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说:“所有的生物都是主体。人是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的主体,因为在人里面我完全意识到我自己。”关于主体,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的特征,最基本的是三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王宝祥 《家庭教育》2010,(11):38-39
调查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母亲们关注和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父亲们。有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之后,除了上班,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几乎失去了自己。我和儿子之间,因为教育问题,每天都面临永无休止的争斗,直打到我们俩精疲力竭,两败俱伤。”看了这段话,肯定有不少母亲感同身受:“这也是我的真实写照呀!”诚如这位母亲所言,母亲们费了太多的精力,  相似文献   

6.
一 拆迁通知书从老家辗转到了我手中,我家的老屋很快就会没了。 母亲忐忑不安地问:我不敢抬头看母亲,“这一次真的要拆?” 我知道母亲那深陷的眼窝里早已蓄满泪水。我轻轻拍了拍母亲,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重病缠身的母亲总是不停地安慰“我”,从来不在“我”面前把自己的病痛显露出来,而“我”却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母亲。后来,母亲执意要推“我”到北海看花,当“我”答应时,母亲却永远离去了,“我”知道了母亲有重病,非常后悔,让妹妹推“我”到北海看了花,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我的母亲是文盲。也许吃了不少不识字的亏,常对我们姐弟俩说:“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你们上学。”母亲并不知道读书能给人带来什么,她就知道读书好,因而即使家境贫寒,母亲也很慷慨地给我买书钱,从看图识字到中华成语故事,从神话传说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的书架上也堆起了一排排的书,家中荡漾着书香。不奢望自己能做什么大学问,只求平实普通的生活中有一份灵魂的宁静精神的充实。我把一本本自己喜欢的书买回家。在夜晚的灯光下,在双休的闲暇中,捧着自己心爱的书本沐浴在智慧的海洋里。古人云:开卷有益。养成—个爱读书的习惯是…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抱母亲》文字简洁质朴,情节也平淡无奇,写“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护士换床单时“我”抱母亲,结果却因用力过大而险些摔倒。这次意外让“我”发现,原来母亲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轻得多,这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母亲居然这么轻!可是为什么在“我”的心中却力大无穷呢?  相似文献   

10.
其实我想留     
我找了很多要出去打工的理由,母亲终于成了我的支持者。一早,我和母亲就赶车到了学校准备退学。那些同学和送他们读书的家长也陆续地来到了学校,他们个个笑容满面。有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说:“娃,我们为你花这么多的钱,你在校可要好好学习哟。”那站在旁边的女儿冷言道:“晓得了,老说,烦不烦!”那母亲听后低头不语。我和母亲都看在眼里,默默不语,我不喜欢她对她母亲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山那边     
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站在村外的小溪旁向远处眺望。那重重叠叠的山环绕着整个村庄。我问母亲山那边是什么?母亲对我说:“等你长大了,到了山那边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我整天盼望自己长大,在企盼中我一点一点地成长着。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背着书包跨进了学校。有一天,老师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去山的那边。”老师微笑着说:“好,不过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好好学习,等将来上了大学,就可以到山那边去。”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个心愿:我要上大学。于是那个看花落泪、望月生情的小女孩改变了,不再为挂念小说…  相似文献   

13.
妈妈的爱     
主持人语:本期的“同题竞技”是有关“母亲”的。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世界上最亲的人,她为我们做的事很多,大到人生教育,小到一衣一饭,都无微不至地给予我们照顾,为我们耗尽心血。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我们在深深感受母爱的同时,请留心观察,母亲在平凡的生活中那感动“我”的一面。请围绕“母亲的爱”这一主题作文。要求:1.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写出“我”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4.写完文章,别忘了给自己的作品打个分。  相似文献   

14.
只要心拥有     
在我幼小的时候,祖母就辞世了。那时我很想祖母,终日哭个不停,非常悲切。母亲安慰我说:“奶奶到远方去了,以后她会回来的。”我天真地问母亲:“远方远吗?”母亲沉默了许久才说:“好儿子,等你长大了,你会明白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作文课上,十多岁的小刚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名理发师。老师提醒他“要有点志气”,同学们笑话他是“没出息的郭师傅”。他哭着问母亲:“我是不是比别人傻?”母亲笑着告诉他:“我的儿子是最聪明的。”  相似文献   

16.
刘铁芳 《江苏教育》2008,(13):92-93
2006年3月2日.坐在外面晒太阳。忽然想起许久没有给在乡下的母亲打个电话。拨通手机,里面传来母亲温暖而哀伤的声音:“铁芳,我想你呢。你还好不?”听到母亲一句“我想你”,老大不小的我马上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经常睡不好觉。母亲随后就问:“你现在睡得好不?”尽管我还是有些失眠,但我马上克制自己,佯笑着说:“我现在睡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还胖了几斤。妈.不用担心。”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少许有些开心。说了几句,妈妈就说:“你忙,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后,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把我救了上来,自己却昏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昏死过去了。”  相似文献   

18.
“家庭妇女”这个词儿,只是相对于“职业妇女”说的。其实,从本世纪以来,任何职业妇女只要结婚,就全都成为家庭主妇;而这个“主妇”,主要“主”的是厨房。我虽然也当了五十多年的主妇,可是并没有经常“主”厨房。原因很多:譬如我母亲是“主”厨房的能手,父亲请客,她能烧出整桌待客的菜,让那些名流雅士美食家都叫好。我小时候由于嘴馋,总爱到厨房围着母亲转,说是帮忙,实在是为了捞点吃的。可母亲总是赶我走,叫我去做自己的功课。一直到中学成  相似文献   

19.
朱华贤 《师道》2007,(3):36-37
在本地教坛新秀评比的考核中,一位候选人执教《牛的母爱》一课。接近尾声处,教师先要大家回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然后启发学生:“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要求学生当众大声地说出来。一个学生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对母亲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妈妈,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妈妈。”又一个接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树与柴火     
我家有两个小孩子,他们都喜欢“拣柴”。每当大风天,他们两个,一个姊姊,一个弟弟,真是像火一般的喜悦,要母亲拿篮子给他们到外面树林里去拾枯枝。一会儿都是满篮的柴回来了,这时乃是成绩报告的喜悦,指着自己的篮子问母亲道:“母亲,我拣的多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