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为了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它往往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这些表达手段体现出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为了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它往往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这些表达手段体现出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3.
根据顺应理论,广告交际中各种语境因素对广告语言选择产生影响,模糊语言正是广告创作者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分析国外大量知名品牌英文广告语后发现:模糊语言的使用既顺应了消费者求美、求廉、求便的消费心理,又顺应了广告媒介的交际特征,也顺应了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交规范及广告交际的物理世界。  相似文献   

4.
浅析广告语言的语用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广告主为了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所广告的产品,往往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言语表达手段。广告主的这种表达手法用语用学理论来解释,就是以违 反合作原则为代价来遵守礼貌原则,从而达到其最终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广告中的反语通常运用含有贬义的语言描述产品,通过这种说话方式,表现出幽默、真诚的一面,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得到他们的信任,达到很好的宣传促销效果。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解读广告中出现的反语,进一步揭示反语在广告中的语用效果,以期对广告人创作反语广告和消费者理解广告中的反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幽默作为广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艺术手段,一直受到广告制作者青睐。为了能深入了解广告幽默语言,本文尝试概括其主要特征,用Coulson等的框架转换理论和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对广告幽默话语的理解过程进行语用分析。语义跃迁和最佳关联有机结合为接收者理解和接受幽默广告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洁 《海外英语》2013,(5X):237-238
在现今商品经济时代,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手段,正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该文以奥斯汀及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对广告语言的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该文拟在论述言语行为理论与广告语言关系的基础上,讨论广告言语行为的不同分类,进而探讨广告中言语行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广告语言的特征之一,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广告是如何通过模糊限制语来获得最佳关联,从而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达到商品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扩大产品销售额的重要手段,但英语广告在汉译中必须加以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相对其他产品,科技产品更需要消费者的迅速接受,从而达到立刻占领市场的目的。本文就功能派理论在科技产品商标、口号和广告正文汉译中的运用证明功能派理论是指导科技产品广告汉译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言语行为具有广告语篇的建构功能,其三分说对广告文本的特点也有很强的阐释功能。译者当以作者的意图、消费者的预期效果,即言后行为,作为广告翻译的根本依据,并采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传递原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在广告受众身上产生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最重要的观点是语言不是受语法制约的表述系统,认知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是交际双方成功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据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来改善学生的语境资源,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用模糊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模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文章从认知视角,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空间复合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模糊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虽不是翻译理论,却对翻译活动有着极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指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因此,翻译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文章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该理论对汉语标语翻译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斯皮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关于认知和交际的理论,它已被广泛运用于口译和笔译研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委婉语口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一个语际间的阐释过程,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其口译策略是:直接翻译法、间接翻译法和变通法。  相似文献   

15.
谈话制约理论是由韩国学者Min-Sun Kim于1994年提出。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新生的众多理论之一,谈话制约理论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内的研究还有待成熟。作者尝试将此理论在具体事例中加以分析验证,意在表明谈话制约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在高语境环境)作用明显,学习此理论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指称语是在言语会话中引起幽默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产生言语幽默效果,交际双方对于指称语的选择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于解释英语言语幽默中发话人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称语作为语言交际衔接手段的动因和受话人如何筛选并确定指称关系的心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指称语的语用解读能进一步丰富理解英语言语幽默的方法,提高读者对幽默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在分析推理语言交际中具有了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用关联理论来分析非语言交际,并融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便达到最佳关联,产生最佳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交流之中,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予以描述、解释。本文试图将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关联理论运用于隐喻的理解过程,看隐喻在语境中怎样被接受者(听者/读者)理解、释义。  相似文献   

19.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为认知语用学研究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以关联理论观点为基础,以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一书中相关例子为语料,从翻译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解释关联论对翻译过程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是如今比较常见的话题,关联理论是话语标记语研究的一个常用途径。基于顺应性理论,初步探讨和解释英语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旨在帮助人们从听话人角度顺应所处语境寻求最佳关联性,实现交际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