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限全知视角的特征之一是叙述者自限眼光聚焦于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导致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分离,又因二者分属于文本时间中的叙述者和故事时间中的人物而造成两种时间关系并置交错。这种从时序、时距、频率等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时间的拼贴并置成为有限全知视角的又一重要特征,对文本的叙述和阅读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想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来略加说明。  相似文献   

2.
《玫瑰门》是铁凝书写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品。作者结合时代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全面深入的呈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百态图。笔者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小说中祖系(司猗纹)—母系(姑爸)—孙系(苏眉)三代女性形象,对铁凝笔下别样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理查德·拉索擅长以真实细腻的手法刻画美国工业小镇的生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叙事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多元叙事视角分析理查德·拉索的《叹息桥》,从中寻找《叹息桥》的创作风格以及其超越传统叙事视角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色戒》作为张爱玲用三十年时间不断修改的珍爱之作,在人性的讨论之上隐含了作者对政治的思考与批判。本文从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悲剧和革命话语下的女性悲剧两个角度深入文本,探讨了战争年代被压抑的人性,以及男权统治下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的短篇小说集《凤眼及其它故事》描述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边缘生活。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故事集中第一部分《离开》中主人公的身份追寻问题,并着重探讨这些边缘人物身份追寻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文章认为,尽管各个主人公拥有不同的成长、生活经历,但身份追寻的结果并无二致,都是被迫选择了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6.
《秦腔》采取了一种"乡俗"的叙事策略。从文本时间特性方面看,细说慢写的风格形成了重复、弥散和绵延的日常性时间特征。对人物产生实际影响的,是日暮晨昏、节气变化、寒暑交替,这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但同时作者又采取了两种方法来超越日常时间庸常性的拘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代生成性时间,二是疯癫叙事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肯尼利创作于1982年的《辛德勒方舟》是一篇控诉纳粹法西斯罪行并歌颂人类正义情感的长篇小说,后被改拍成电影《辛德勒名单》,并夺得六项奥斯卡奖项。对《辛德勒名单》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手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视角出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及文本、译本细读基础上,对《辛德勒名单》所展现的后殖民写作主题进行探讨,总结其主题如何通过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使该小说获得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的时间设置带有鲜明的“夜化”倾向,并且给人以增强性的叙事效果。首先,从叙事机制来看,为了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水浒传》不仅将故事的发生时间具体到“是夜”、“当夜”等时间段,而且还细化到更次明晰的“三更”、“四更”、“五更”等更次,乃至“已牌时分”等时刻,既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惊险度,又增强了结构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其次,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善于通过灯光月色的设置,来打开文本人物的内部限知视角,从而增强了读者对人物行踪的身临其境质感。再次,从叙事意趣看,作者善于通过将人物活动布设在灯前月下,给人以“加倍”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增强故事审美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苏童的小说《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作为小说基本框架,利用两种不同的叙事层次将故事再造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创造了另一种讲述童话的可能。本文从叙事学中的虚构模式及叙事层次理论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展示这两方面的融合如何将简单的寻夫故事解构成为更富有深度的社会批判作品,从而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佛教经典文本不仅是佛教义理、思想的载体,还包含着佛教发展历史的信息和线索,应引起佛教史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将新疆库车佛塔出土鲍威尔写本中《孔雀明王经》的文本与现存《孔雀明王经》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孔雀明王经》现存文本的来源是由一个较小的核心文本发展而来。这个核心文本最初是由佛教两个本生故事,即比丘被蛇咬故事和孔雀王故事结合而成。写成于4世纪的鲍威尔写本中保留了这个最早的核心文本。随后《孔雀明王经》从较小的核心文本逐渐扩展成为内容丰富繁杂、仪轨详备的《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这一文本扩展过程从细节上生动地再现了密教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舍伍德·安德森的表现主义渊源——表现主义绘画。用表现主义艺术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分析小说中的非写实性,作者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及表现主义的手法重复在文本中的体现。通过对作品中表现主义的解读,探讨《小镇畸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反讽艺术在该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Dee,Maggie和母亲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本文拟抓住《莺莺传》到《西厢记》这条脉络,分别从世界、作者、读者、文本四要素入手,去探究和分析“西厢”故事流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对文本的微观分析,以法语习得者的视角选择两部典型悲剧作品,探究塑造人物矛盾时手法的异同,分析这些异同背后体现的文化价值。一是法国17世纪大戏剧家拉辛(Racine)的《勃里塔尼古斯》,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由于政治与爱情冲突,毒死兄弟勃里塔尼古斯;二是我国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在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对男主人公安玑·克莱的描写既有现实主义冷静的批判,又散发出浓烈的现代主义气息。这一气息就是异化。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安玑·克莱与传统宗教思想的异化,以及由此造成他与女主人公苔丝的异化和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从而深刻展现了《德伯家的苔丝》的现代主义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忧虑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仅有利于揭示作品主题,还能增添读者的审美愉悦。本文拟通过分析文本中典型的象征物来展示《1984》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著名短篇小说《彩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一篇小说为载体,讲述了两个故事。探讨了人对传统的顺从,揭示了女性做出牺牲和长期受歧视的社会现实,更触及到人性最深处的原始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