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对目连救母故事在中国民间的传播、演变进行考辨。文章分别对故事的本事及其民间化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其不仅反映宗教信仰,也渗透着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2.
唐末礼仪衰残,致五代无所继承,而不得不从民间培育礼仪文化。北宋前期五礼基本由河朔、中原士大夫编制。宋真宗以后,江淮士大夫即南唐、吴越世家后裔纷纷上位政界,操持了五礼编制工作,五礼由此迈向南唐化,并逐渐达到宋代礼仪编制高峰。  相似文献   

3.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离不开与本土文化元素的嫁接融合。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其中更易于被接受的文学形式就不自觉地成为了佛教渗入社会底层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故事及其变文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佛教是如何借助文学外衣逐渐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并最终由佛堂真正走入了民间。  相似文献   

4.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刘杰 《天中学刊》2012,27(3):25-27
源于古印度的目连故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变阶段,演变的过程即目连故事的中国化过程,其中加入了诸如孝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容,故事的载体则由佛经向变文、戏曲、宝卷等多种形式转变,佛道交融、市民思想兴盛等现象则是目连故事演变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分析民间美术产生渊源与视觉表象,探询中原文化审美需求和审美意涵,认识和学习民间美术中审美精华,发扬中原艺术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7.
目连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戏剧,明清时期徽州祁门人郑之珍取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本子重新编撰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开始在皖南民间演唱。戏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教的救度思想、道教的检察思想、阴间的审判思想以及民间的临终追荐与超度思想等,这些宗教思想通过戏剧的演唱与流传对皖南乃至江南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中,五个系统的目连变文各具特色,同中存异。在《盂兰盆经》的基础上,目连变文通过移植佛典中的相关故事或情节,借助移花接木、渲染神通威力和地狱惊怖场景的手段,大大增强了其文学性,目连的文学形象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中原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原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开发需要与时俱进。河南工程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原民间美术传承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并通过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展示交流以及数字化传承产品开发等途径,全面推动中原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文化传统,不断与儒道相融会,尽力缓释儒学对佛学的抵制,为此佛家高僧译出《佛说盂兰盆经》,以昭显佛家孝亲与普度众生的道德理想同儒家忠孝至上观念的理论同一性。于是,以纪念目连救母为宗旨的盂兰盆会便逐渐遍及全国。从康熙帝始,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均在山庄环碧岛举行盛大佛事活动。随后,承德民间也于武烈河岸举办盂兰盆会。目连救母的动人故事,也成为说唱艺术、戏剧以及影视作品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纯学与民间学的分野始终客观地存在,既保持民间学的个性又具有纯学的格调和技巧的“兼容性”作品并不多见。司马中原的乡野传说等作品却明显具有“兼容性”特征。《红丝凤》的化品位、人物塑造、艺术结构和语言描写使其成为现代小说中的艺术精品,而司马中原在传说与学之间的探索,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狂欢节,其民间却有狂欢化活动。皖北农村的狂欢化活动既表现在人生大事婚丧嫁娶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既表现在村庄内,也表现在田间与河边。其意义在于挑战封建正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敦煌目连变文与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探讨了目连变文与戏曲形成之关系,勾稽了目连故事的演变轨迹,研究了目连变文的宗教性、民俗性及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原子轨道的成键规律和杂化轨道理论相结合;找到了如何判断分子中原子轨道的杂化方式;从而推测分子的几何构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莫言在《檀香刑》的叙述中采取的是民间"狂欢节"的叙述方式,说书人的叙述语气,以及让人物刚开始出场时都采取的是戏剧中"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语言铿锵,节奏明快。借助狂欢节叙述的方式,读者将欣赏到这样叙述的诸多好处:广场化、杂语化、粗俗性等等,而人物的爱憎就是在呼喊和嬉笑怒骂里得到了体现。另外在人物塑造中,莫言采用了加冕和脱冕的方式,其目的是起到民间的戏剧效果。眉娘就是狂欢化叙述的产物,是小说狂欢理论的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中原文化成为学者普遍瞩目的区域文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研究成果已斐然可观,但从民间视野关注中原文化者极少。民间视野下的中原文化研究不仅可以确定中原文化之标志性文化,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体认中原文化之标志性本体特征。中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祖根文化是在中原发轫并影响全国的中原标志性文化,其所具有的根源性、延续性和适应性特征也是中原文化最为显著的标志性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民间艺术创作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具体的创作过程、创作思维、审美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规范.这种程式化的内容符合民间百姓的心理意识,为民众所熟悉,在民间被默认,约定俗成,无需特别传授,通过各种形式在民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的时代性和具体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处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民间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阳光化问题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民间借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利率改革、制定相关法规、扩大投资领域、加强借贷管理等相关措施,规范民间借贷,使民间借贷阳光化。  相似文献   

20.
在明晰解读了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内涵,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它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活动都要充满游戏精神。而民间游戏是来自人们生活中自创的一种游戏形式,在孩子尽情享受的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探索、智慧、体质。因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民间游戏融入到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民间游戏在课程游戏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