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俗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含义,正确翻译这类词语对于不同民族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搜集了《京华烟云》中所有“国俗词语”的英译案例,并对之进行分类分析描述。结果发现,林语堂对于“国俗词语”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国俗词语”使用了不同的译法。作者认为.这与林氏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主要动机一致,不过其中部分词语还是归化翻译更妥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俗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界一个新的热门研究课题。通过探讨"竹"在中国文化里的国俗语义,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动物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动物词"鱼"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不同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幽梦影》是他的译作之一。在《幽梦影》中出现了许多国俗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处理这些国俗词语时,林语堂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实际需要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模糊处理、加注、音译等方法。采用这几种方法来翻译国俗词语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能够将原文的精髓很好地传达出来,让西方读者可以读懂并从中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国俗词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国俗词语语义内涵丰富,汉英翻译颇具难度。针对相应词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异同,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释义、借代、意译五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国俗词语体现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出现的国俗语义的类型和表现,及其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对待国俗问题的翻译应当归化与异化并举,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8.
杨春叶 《科教导刊》2019,(7):73-74,77
"一带一路"倡仪下,我国掀起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浪潮,名著再译、楚辞、汉赋、古诗词等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译者的青睐。在众多作品中,或多或少面临着相关翻译问题,譬如:误译、胡译、过度意译等。本文针对我国特有词语特征与语言发展情况,探讨国俗语外宣翻译的必要性、国俗语分类及其特征、"听众中心论"与外宣翻译的共性、"听众中心论"下国俗语外宣翻译策略,旨在寻求国俗语外宣翻译的可行之道,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听众中心论"与国俗语外宣翻译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此理论指导下,国俗语外译策略颇多,译者可根据翻译语境选择相应的对策,如:直译加注、音译、意译、阐释等。  相似文献   

9.
各民族文化差异造成国俗词语的翻译障碍。在动态对等翻译原则指导下,译者可以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跨越文化鸿沟,使译词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加油"这一极其普通,却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翻译成恰当的英文,向世界更好地传递中国的声音,一直是令译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在对比分析了"加油"的几种常见译法,并在结合相关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简洁而可行的翻译策略选择顺序:直译——意译——音译。  相似文献   

11.
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4):133-135
从符号认知和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在中英翻译处理中的色彩丧失和文化补全。同时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也会因时而变。因此,对它的研究应持发展的、相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酒"(wine)的确切翻译不能单纯地从字面意义入手,必须综合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中西"酒"(wine)的文化起源、词语构成,对于把握"酒"(wine)的词汇含义及其翻译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名国俗词语是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人名类国俗词语。留学生在学习人名国俗词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误,本文就解决这些偏误,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贝贝 《文教资料》2011,(22):23-26
"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作者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四君子"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君子"国俗语义联想的基础和类型,以作为汉语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中花木词语义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英汉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并行;国俗语义冲突;国俗语义偶合。本文目的在于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林琳 《语文知识》2010,(1):54-56
作为常见的数字词,"四"除了表计数外,还蕴含着汉民族特有的国俗语义,即用于表示空间方位概念、指代宇宙万物及规则,体现出明显的褒义色彩。对"四"所包含的国俗意义的解释和讲解,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目的语交际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含义。英汉语中“鱼”具有丰富的涵义,只有从中英两国的文化入手,才能做出正确的解读。本文从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习语、成语、引语、典故入手,对比分析了英汉词语中“鱼”的国俗语义之异同.并且探宄了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俗词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特点,从大量例子中分析归纳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基本方法,试图寻找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人类常用"雨"的基本概念去认知其他概念。汉语里"雨"常和其它的气象概念组合成新的词语,以表达更多的隐喻意象。这类合成词中以"云雨"、"风雨"、"雨露"最为典型。这三个词语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认知角度出发,在与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