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要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理论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理论的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理论框架,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高职人才提供指导.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从高职教育的发展看改革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对高职人才培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高职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因此高职教育能否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规划高职教学体系,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不如东部地区那样发展迅猛,但还是有所发展。除原有的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外,西部地区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改制为高职院校。同时西部的不少普通高校也设立了二级学院,举办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出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大众化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客观需要。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办好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西部高职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就是对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近年来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主线,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办…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术型,而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面向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较强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具有知识复合基本特征,要正视这种客观现实,发现、探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能力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习、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以谋求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创造的机会 ,为社会培养多种高等实用技能性人才为特点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独特功能 ,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职责。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打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单一的标准、规格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完善高职教育新体系 ,确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 ,理顺高职教育与…  相似文献   

8.
我校秘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秘书专业教学改革应以教育思想观念变革为先导,以探索高职秘书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办出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9.
做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在辽宁振兴发展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各行各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作出的积极反馈。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及逻辑,确定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采用内外部评价结合的评价方法等途径,不断完善和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职教育如何回应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求 《高教探索》2003,(1):63-65,5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必须转变高职教育的观念,在研究传统工业化社会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要关注新型工业化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功能,调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人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高职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实质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于一线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体现学生素质、知识、  相似文献   

12.
论高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炼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4):99-101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对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快速发展形势,如何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当前及今后长期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转变观念,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学校实际,实施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地方政府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环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引擎、新动能。信息化2.0时代,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时代定位、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文章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以信息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塑造高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信息化增进高职教育资源共享,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高职教育生态融合,完善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农业高职实践教学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基础的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高职教育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制约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校内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农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开展五年制高职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讨论,强调了教育方式要以培养目标式人才为主线,注重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突出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把高职教育办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动因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意义逐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然而,通识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仍存有不少质疑。文章基于通识教育的一般内涵,进一步阐明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必要性,并对实施通识教育提出建议,即树立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观念,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和完善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营造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加强制度引领的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各种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现阶段针对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提高高职艺术人才质量,就必须变革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校艺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8.
对高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运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模式,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创新高职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改善办学条件,走高职教育特色办学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对高职教育及其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高职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而应该面向学生,对学生负责,关注学生的成长潜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征是什么,高职教育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这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必须正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对现有错误的高职教育学生观的剖析,提出应该树立的正确的高职教育的学生观,并据此以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提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学生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