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中国文学史研究与编纂述评刘高权近年来,对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讨论,对文学史编纂体例和类型的讨论,对文学史编写创新性的讨论等出现了一个高潮。梳理和评述这些讨论和争鸣,对于发展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史学、繁荣中国的文学史事业将不无助益。一、对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史研究热点透视 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花争艳,硕果累累。与其它年份相比,200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热点。尤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U60周年”和“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两项活动,使抗战文学研究和《新青年》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有关学术会议和论著,按照专题的形式,对2005年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3.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史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卢谦 《江苏教育》2007,(7):30-30
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清华大学除了担任中文系主任外,还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讨论及习作》《中国文学批评》《文辞研究》等十几门课,朱自清先生工作非常繁忙.他又是怎样备课的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并拥有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如吴福辉先生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而由钱理群先生任总主编,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三位先生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以下简称《现代文学编年史》)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界最新的收获。《现代文学编年史》规模宏大,浩浩三大卷,时间跨越整个现代文学时期,内容则与传统文学史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文学社团的兴衰史。众多文学社团的竞争和消长,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只有组织力量,详尽地占有现代文学社团的史料,才能宏观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水平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9.
千淘万漉吹沙到金——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董中锋大风起兮沙飞扬。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是随着中国现代社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发展、演变而演变的。与时代共舞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可观的数量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0.
朱晓进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的《“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一书,是朱晓进教授在文学与文化这一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系统地挖  相似文献   

11.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近十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仅吸收并总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现了著者独特的思想眼光,它问世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低谷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它预示着旧的文学史观的结束,并为全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奠了基石。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总体面貌、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家的师承关系与文学流派三个方面分析评介该著所揭示的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因社会现实变迁和传统教学习惯的养成有着强烈的教学改革要求。根据笔者在具体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现在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应该处理好文学史实事件、文学史识意识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存在的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普实克与夏志清之间有关《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争固然有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也包含相当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反思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场论争实质上包含着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刻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差异。论争中所涉及的学术观念和方法体现在多个方面,有些具有整体性质,有些只具有细节的意义,其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学性质,也就是其研究中所谓"科学性"的落脚点的理解,以及研究中应该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等是他们论争的焦点所在。重温这场论争对于深化现代文学史学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建来说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6-71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侧重于从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学科性质和尊重历史的文学史书写三个方面来阐述贾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带给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全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和研究价值。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一书正是绝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