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论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3.
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和顺应法律全球化的需要。西方各国普遍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举证时限制度。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我国也初步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4.
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使负有证据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逾期举证的情况下回承担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这促进当事人积极举证,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在举证时限制度问题中,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反诉的提出,新证据的界定,申请鉴定等都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经历了证据随时提出阶段、举证时限确立阶段、举证时限限制阶段,民诉法解释对举证时限制度进行了细化,但仍然存在证据失权制度形同虚设、证据突袭难以避免、裁量尺度难以把握等问题.文章对此作出探讨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举证时限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证据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举证时限制度关系到证据能否合法地作为裁判的基础。我国的立法并未明确规定举证时限 ,最高法院的证据规定对此做出了规定 ,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从而未能更好实现举证时限的价值 ,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典对当事人举证的责任期间未作规定,使得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时效问题作了专门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效制度,但这只是司法解释的一种尝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若想在民事诉讼中争取胜诉,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完成举证,否则要承担败诉的风险及结果。本根据此次颁发的《司法解释》,对举证时限及其意义和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要承担哪些举证责任进行简要论述。以有功于当事人在举证时限内积极诚实地完成举证,也为人民法院正确办案提高效率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该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它标志着我国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主义的转变。文章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其立法构建,逾期举证法律后果以及适用举证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制度的操作性内容作了系统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在司法解释层面实现了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嬗变。但该规定仍存在着矛盾、遗漏、不明确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举证时限制度,使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制度在法律层面最大限度地走向理性化。  相似文献   

11.
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举证责任作为民事证据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当事人的责任划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建立举证时效制度等,对我国立法实践及其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实行严格的法定主义;(2)适当缩短举证的指定期限以提高举证的效率等.  相似文献   

13.
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在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为民事证据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当事人的责任划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建立举证时效制度等,对我国立法实践及其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规定当事人举证是民事、经济诉讼立法的国际惯例。原告有证明自己主张合法、合理的责任和权利,被告有辩驳的权利,“谁主张,谁举证”。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免除原告的举证责任,也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随着民事诉讼程序的推进,举证责任也可能发生转移。质证是辨明证据材料真伪、主次的重要途径,因而质证制度是我国民事程序和民事诉讼证据的一项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时限是诉讼当事人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现在意义上的举证时限概念,可追溯至历史上的法定顺序主义和随时提出主义。目前大多数国家都相继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我国也经历了由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但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所确立的举证时限制度对具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仍然存在矛盾和缺陷,同时,期望通过司法解释来构筑完整的举证时限制度本身也有失常理,我国目前并不系统的举证时限制度急切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在诉讼机制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便不容忽视。举证责任的历史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及任何处理当事人的举证和人民法院查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试图通过对举证责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和广大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从医疗纠纷看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作了新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是医方举证责任的复位,是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是对我国民事举证制度的补充。但要真正完善民事举证制度,需要彻底解决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与现实状况不相适应的的地方,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举证时限制度的相关立法中存在审前程序不够完善、判断逾期证据采纳与否的理由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救济程序以及指定期限过于机械化等问题,需要探讨、诠释并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改革的过程中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上的重要内容之一,章从举证责任的涵义、性质、负担和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等方面探讨了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阐述了“发现程序”的由来,含义及其利弊,剖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论述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的必要性和可恿生,并就如何设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现程序提出了一些见解。笔认为:我国在立法上可以直接采用“证据交换程序”、“确立争点程序”等提法,是否时入上述程序,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依职权决定两种方式;当事人双方在法官主持下交换证据;法官也可应当事人申请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同时必须举证时限制度,原则上当事人应在庭审前举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