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反映论是文艺本体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本体”原为哲学用语,其内涵为关于存在的本质或本源。文艺理论上将这一术语用于对文学本质、本源问题的论述。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本体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命题,也曾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这里仅就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一点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批驳了“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的论调,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他又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以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为其理论基础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革命的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因此,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一)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文艺本质的重大问题,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能够帮助文艺理论科学地完整地解决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阐述了文艺与生活的五个方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地步吗?笔者经过自己的独立研究,认为应当作出否定的回答。下面着重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论证反映论文艺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徐中玉同志在《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十一号上发表了题为《文艺的本质特征是生活的形象表珊——学习鲁迅对文艺性质、特征、任务、作用的看法》的文章。文章认为; 一、鲁迅没有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鲁迅的确说过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类话,但是鲁迅是针对革命文艺而言的。鲁迅这样说乃是在论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是说革命文艺具有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不是为整个文艺下定义。鲁迅对文艺的本质是有明白、完整的认识的,即文艺是生活的形象表现。这就是他对文艺所下的最概括的定义。二、鲁迅是不同意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鲁迅非常重视文艺本身的特征,即文艺的形象性。他认为革命文艺能够起到武器的作用,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否则便不成为武器。简单地把文艺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即使在讨论文艺的作用范围内,也是不完整的。人生无比丰富、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5.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艺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艺的主体性问题,是文艺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艺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艺反映论把文艺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探讨。这或许正是深化和完善文艺反映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任动  李菊红 《考试周刊》2009,(40):48-49
60年代初,周谷城提倡“使情成体”说的表现论文学观念.对当时文艺界占主导地位的反映论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随之引发了论争,遭到了批判。《文艺报》是关于“使情成体”说论争的主战场。关于周谷城“使情成体”说的论争最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反映论文学观念与表现论文学观念的最为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成了哲学界、文艺界争论的热点.王若水同志认为,《唯批》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著作,而是一部机械唯物主义的著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一种倒退.理由是:(1)《唯批》翻来复去强调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唯批》讲的是“直观的”、“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而不是能动的反映论;(3)在实践问题上,《唯批》只是在标准问题上提出和说明问题的;(4)《哲学笔记》才真正克服了《唯批》的反映论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了该刊评论员文章,题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由于这篇文章对于长期以来为大家深信不疑,认为理所当然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因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认为,该刊评论员解放思想,不甘于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志气和勇气以及文章尖锐的现实战斗性,应该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四年级的一张订书单,让我认识了《少年文艺》。起初,我是看到了《少年文艺》那年的赠品“蓝月亮隐形计时器”,才想要订《少年文艺》的。可以说,我订《少年文艺》完全是为了赠品,可当我拿到《少年文艺》时,我被那样美丽的背景、那样独一无二的风格给迷住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页,两页,从那时起我每个月都期待着《少年文艺》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在中国也可谓一门崭新而又稀有的科学,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就写了一本《文艺心理学》,但那是一本通俗地解说美与美感的著作,“是一部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朱自清《文艺心理学》序)。因此,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文艺心理学”。近年,还有不少学者涉足这个领域,写了若干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但“文艺心理学”到底是心理学的分支,还是美学、文艺学的分支?抑或是“文艺”与“心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来,国内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的评价是肯定的,认为该著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认识论方面。近年来,随着西方“马克思学”、“列宁学”的一些理论观点的传入和国内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对列宁《唯批》的诘难,焦点是该著作中的反映论思想。这些观点认为:列宁《唯批》中的认识论是一种机械、直观的反映论,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倒退;进而把反映论等同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列宁之所以陷入机械,  相似文献   

12.
林翠英、周文彬著文(《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指出,能动的反映论虽然受到尖锐的挑战,但没有过时,它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反映论、评价论与创造论的“统一说”,认为评价、创造都是反映概念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读者谈心坊     
新年新面貌《少年文艺》评刊表的最后一栏是:“你想对《少年文艺》说的话”,于是,读者们纷纷在这里写下了他们对杂志的想法。经过编辑们的讨论,在新的一年里,《少年文艺》采纳了部分读者的建议,有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的文艺论争中,围绕着文艺是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曰“文艺即反映”;二曰“文艺非反映”;三曰“文艺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在审美的意义上)。第二种意见无视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否认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对创作的指导意义,其理论上的极端偏颇是不言而喻的。一、三两种意见,应当肯定,它们在实际上并  相似文献   

15.
汪信砚先生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汪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论已经过时,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破灭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的重构,应扬弃反映论及其真理观,建立以主体性为出发点的“非经典认识论”.笔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汪先生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误解使他走上了不可知论的歧途,不可知论的立场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误解使他彻底抛弃了反映论及其认识理想,进而演绎出了带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非经典认识论”.本文最后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是推翻而是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6.
“难道”句式各种辞书均解作反诘。《新华词典》:副词,用在疑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现代汉语词典》: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句末可以用“不成”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末常有“吗”或“不成”。“难道”除反诘,还能表其他揣测语气吗? 原高中语文第一册选有毛泽东《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文,文章谈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解决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方向,用了一个设问,以引起重视:“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接下又追问一句:  相似文献   

17.
<正> 4月,《边疆文艺》复刊。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文英在复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说:《边疆文艺》复刊之后,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省广大专业和业余作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和繁荣云南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还说:在“在文化大革命”中,云南省的帮派体系把《边疆文艺》打成“黑线刊物”,现在《边疆文艺》复刊了,就是把“四人帮”颠倒的是非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边疆文艺》复刊以后,要高举毛主席的伟大红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锐利武器,坚决批判‘四人帮’的反动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彻底清算他们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肃清一切流毒,正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刊物办成真正能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刊物。”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就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说得更彻底“: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西方,人们甚至把口才、美元、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  相似文献   

20.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