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育人包括两大方面的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物理教学承担着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即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又要进行人文教育。而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的是科学教育,认为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2.
人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各科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负有培养学生人素质的职责。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中,理科教学过于强调科学素质,导致了人教育的“缺失”。现代教育应该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理科教学中,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人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联想教学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第三次研讨会综述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研究》,本年在南宁举办了第三次研讨会,主题是“联想教学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区...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发现表现为探究过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不应当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和追求数学育人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数学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其中实行探究性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既是对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进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探讨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一、在知识传授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现行教材为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知识素材‘明确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接受了科学方法教育。1.介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生物》课本中,有关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的科学方法的介绍比较清楚和引人注意。此外,还可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在建立DNA…  相似文献   

7.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则是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和探求新问题的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明确地把科学方法教育当做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初中化学教学中究竟应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科学方法教育?应如何实施这些教育?现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以下看法。一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研究化学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辛莉 《家长》2023,(26):52-54
<正>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生活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把科学精神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一、STS教育背景与现状STS教育是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综合背景下产生的。STS教育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以社会问题为导向,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主要关键词之一。科学探究它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自然(科学)课教学虽然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对“研究后的研究”,40分钟以外的科学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注重教材中问题的探究,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与研究。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人文数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不同于科学研究,它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手段,并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拓展学生的展示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素养。基于此,《科学课程标准》关注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以开放的教育理念,力倡个性化教学,凸显人文精神,让科学课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催生学生生命的源泉和动力;力主让科学走进生活,与时俱进,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也正因如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与关注:一、少一点呆气,多一点人…  相似文献   

12.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4,(8):37-37
中学理科教学应加强科学本质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研究员、特级教师王云生在《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中学理科教师应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科书编写、课程教学和课程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探索、研究、改进、加强科学本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提升自身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理解科学本质教育的价值;②在教学中进一步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科学价值,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质疑、交流、论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④研究和改进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科学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学生时代所受教育的状况。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  相似文献   

14.
傅朝阳 《成才之路》2023,(12):125-128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拓展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还需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创新,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科学能力,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健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教具学具应用,依托网络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是由美学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科学,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师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美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力,是中师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科学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的学科优势,将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STS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等不同侧面,简要阐述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自然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喜欢把一节课划分为许多环节,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教学。应当承认,这样确实能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有利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它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只有加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落实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我们对《金属》一课先后试教过三次,就是在不断改进的过…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方法是科学之魂。教学中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掌握探究新知识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