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哲学史上永恒的主题。如马克思所论述“资本主义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创造了超过以往人类财富的总和”,然而人类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为了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国外的学者开始“回到马恩”,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寻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有启发意义的哲学出路,对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结果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存.科学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伦理观,吸收其思想精华,深入领会中国长久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实质,构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现实性与可行性兼备,它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途径,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自然的惩罚让人类清醒,让人类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范式。关于这类命题,古人早有一些思考,苏轼的“物”“我”观便是其中之一。苏轼的“物”“我”观,启示人们以审美化态度面对物质欲望,以超然旷达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从而抑制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心态,“反乎其真”,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类中心论”、恩格斯的“报复论”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自然界演化的不同阶段出发,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以及对“指数增长”到“零的增长”等观点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即“环境支持”观。这种环境支持观把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支持主体,它要求从接受自然环境作为支持主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人类的自觉行为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使自然环境的持续优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优化发展同步。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从教育、法制、科技与经济三个途径着手,将“环境支持”理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即“环境支持”观。这种一半支持观把自然一半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支持主体,它要求从接受自然环境作为支持主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人类的自觉行为来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反思,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丧失自我。“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恒定的,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存在要不要“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只存在如何理解“人类中心论”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思考,建设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保证,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囿于形而上学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新自然中心主义 (或反人类中心主义 )以及不恰当地评价主体能动性的误区 ,进而在实践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有借助于辩证的思维方式 ,坚持“以人类发展为主导 ,以自然协调为基础”,并合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才能真正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0.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同自然进行特质交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矛盾的彻底解决,有赖于建立一种“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然后具体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如何为我们解决今日的生态问题与社会发展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圣地鸡足山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与儒、释、道伦理学说交融乳合的经典之作,其三维一体的宏构缀满诸多神奇光环。鸡足山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本途径是“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然缘何历史上不得与泰岱衡华之秀颉颃神州,未被纳入五大佛教名山之列?此为一大历史缺憾。溯本清源,还鸡足山一个历史本来面目,为前人之期,今人之愿,后人之本。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的命题,其内涵非常丰富,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人合一"思想中涵盖的仁爱待物、自然无为、慈悲情怀等内容在客观上涉及了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主客关系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并力图宏观描述中国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鸟·兽·花》是一部集中展示大量动植物形象的独特诗集。在这部诗集里,劳伦斯通过整体性的象喻世界的建立,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探索人的生存,从而发出人的复归与建立宇宙和谐秩序的双重祈唤。赋予自然以本质上的人格化和体系性思想的宏大幽远,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诗坛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光芒。深入探讨古代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