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睠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的稼轩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其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一种崇高、壮大的艺术风格。“有心雄泰华, 无意巧玲珑”,[1 ]是这位以词笔当长剑的英雄兼诗人对自己审美理想的生动表述。辛弃疾身处的悲剧时代, 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英雄情结”是其审美理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6.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唐后主李煜是众所周知的伟大词人,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绝唱。李煜的词可以以南唐灭亡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尽管前期与后期创作有较大的变化但他的词始终蕴含着悲剧意识。我认为前期的隐性悲剧意识与后期的显性悲剧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李煜独特的性格、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与灭国之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这样一个敏感多思的君王用他的词创建了一个让世人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独特世界。本文对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的体现及形成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悲怨类作品贯穿了曹植创作的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魏晋时代人的觉醒,以悲为美的社会审美风尚,时代动乱与作者的悲剧人生和《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是形成曹植悲怨风格的四大因素。这种悲怨的作品在其表达的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其词风格凄清、哀婉。这种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词作中意象的选择。在他笔下即使生机勃勃的事物也备受磨难,处于一种残缺状态。这独特苍凉的意象群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对悲剧生命的深刻理解。他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其词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悲剧的生活导致了那些悲凉意象的产生,而残缺的意象又折射着他缺失的人生。文章从纳兰性德词意象的选择入手,从其词纷纭多姿的意象世界中反观其内心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尼采在他的名作《悲剧的诞生》中,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酒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冲突的正确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人生观。他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但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他的审美人生观主要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古希腊悲剧和当时德国国情的独特认识,因此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尼采在他的名作《悲剧的诞生》中,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酒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冲突的正确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人生观。他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但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他的审美人生观主要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古希腊悲剧和当时德国国情的独特认识,因此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他的词凄怨哀伤,婉约清丽,得到后人的嘉赞,本文力图说明纳兰词悲剧美的基础、悲剧美的构成、悲剧美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悲剧结局是海明威作品的标志。其创作思想首先来自他的英雄幻灭人生体验 ,战争创伤契合他自身感受而形成悲剧意识。表现在艺术结构的审美创造中 ,作者以生命走向死亡的考验 ,让读者领悟生活的艰巨性 ,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西方悲剧艺术乐于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当这个主题进入悲剧之后,它立刻被处于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人生经验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西方悲剧艺术中的救赎探索、救赎履践、无可救赎三大主题,并因此获得了与其信仰价值完全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的词,哀感顽艳,风格凄婉。人们对于它的成因,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一种是悼亡论,认为纳兰对爱妻卢氏早逝万分悲痛,左右了他的心绪,因此词中充满哀怨。一种是家境论,认为其父作为明珠朋党的首领,权倾朝野,肆无忌惮,而纳兰知古鉴今,预感到前途不妙,所以心境凄凉。一种是创作论,此论从创作心理、创作动力与创作方法角度分析哀感顽艳的成因,这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作为时代的词人,他的词风应有更深刻的时代原因。时代的冲突是形成词风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时代造就了纳兰的悲剧品格,悲剧品格决定了他凄婉的词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诗意美.这里所说的“悲剧”并非人们日常语言中所用悲剧一词;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审美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则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7.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造成李商隐人生悲剧的原因,一是晚唐时代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其中尤以党争的影响最为重大,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环境中必然落空;二是诗人自身性格情感的内在矛盾冲突,他的家庭出身、自负与自卑相扭缠的性格、对高洁脱俗品格的追求以及多情善感的特点,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两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李商隐的悲剧人生和诗歌特质。  相似文献   

19.
刘琨是一个时代英雄,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生不逢时,又志大才疏,时代的客观原因和自身的性格因素共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领悟知识无法解决人生痛苦的同时,王国维把西方现代哲学在罢黜理性本体之后求助于审美本体的运思方向揭示出来。这可以看作是王氏早年由哲学移情于文学,同时也是他明确区分开“诗”“词”之功能的原因。但由于在他的诗学结构中还存在着与“诗人之诗”(词)相对立的充满了现实忧患的“学人之诗”(诗),因而他不可能把这种区分坚持到底并坚守审美主义者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王国维的悲剧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不断吞剥着他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的历史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历史理性却又直接毁灭了他从文学中求慰藉之审美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