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可以充当句子的补语成分.例如:(1) 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鲁迅《狂人日记》)(2)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鲁迅《孔乙己》)(3) 她又能作,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鲁迅《祝福》)(4)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曹禺《雷雨》)(5) 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3.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2)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赵策》)(5)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面五句话中加点的名词是意动用法,还是使动用…  相似文献   

4.
1.说同“悦”(yue),愉快。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女同“汝”,(ru),你。例:诲女知之乎?(同上)  相似文献   

5.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6.
小浣熊的家     
小浣熊的家大得像一个迷宫,请你走一走,怎样才能走到出口?(选自《小博士报》)(答案下期找)小浣熊的家~~  相似文献   

7.
二、“得无……乎”“能无……乎”句式 古汉语中“得无”“能无”等,一般都看成副词或副词性结构。它常与句末语气助词“乎”、“耶”或“与”。前后呼应,构成“得无……乎”“能无……乎”句式,以传疑虑、设问、测度、评议、惋惜、感叹等神情,托出言者或作者心中早有的肯定答案。这类句式似甚简单,但就“得无”的词性及其所构成的句子结构细加考察,尚有不同解释。兹特分别举例,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表揣测语气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作副词用,一般翻译成"恐怕""莫非""大概"等,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得无"。此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莫非"。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相似文献   

9.
句式(译意)例句(译句)出处不亦……乎?〔不也……吗?〕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仁恐怕·一吧j日食饮得无衰乎?一一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录,无万尔是过与生一一求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学生用分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后……)(1)(2)(3)(4)(5)(6)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有信心吗?(生:有)一个图形,刘老师把它遮住了一部分,现在只知道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你能猜猜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吗?(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选三角  相似文献   

11.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作者无疑是教学常规,但是笔者发现在作者介绍这一环节,大多  相似文献   

12.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同上)  相似文献   

13.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 2 0分 )1.根据原文 ,将 ( 1) - ( 7)题的句子补充完整。( 10分 )( 1) ,一览众山小。 (《望岳》)( 2 )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5)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子曰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 (《论语十则》)( 7)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不为 ,。 (《为学》)2 .联系课文 ,揣摩下列语句 ,说说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 3分 )( 1)山坡上 ·卧着些小村庄。 (《济南的冬天》)(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 (《春…  相似文献   

14.
名题巧解有谬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目:甲、乙、丙、丁四个人分23个鸡蛋。甲要求得,乙13要求得,丙要求得,丁要求得115。如何分法才能满足他们4624的要求,将23个鸡蛋分完,并且不打破其中任何一个鸡蛋?(小《学生一日一题》)(六年级)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2第363题)巧解:因为 111523=,而由甲要求得并未说13462  相似文献   

15.
<正>一、知晓内容,明确方向1.复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读题)。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笑源的姥姥,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手中的剪纸栩栩如生。她心地善良,广结善缘,为乡亲们剪得最多的窗花是什么?(喜鹊登枝)而她为"我"剪得最多的是什么?(牛兔图)(板书:牛兔图)2.过渡。这是一张张饱含温情的剪纸,这节课,我们就跟着文字感受我和姥姥之间的祖孙情。(板  相似文献   

16.
“得”“无”本是两个词,却常常一起连用。有的结合得较松,有的结合得较紧;有时用在反问句中,有时用在询问句中。下举三例:(一)“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用在表示肯定语气的反问句中,“得”“无”结合得不甚紧密,可以按它们本来的意思释译。“得”:能愿动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相似文献   

17.
要上好课得研究教学方法,正如要写好文章得研究写作方法一样。王若虚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吕本中在《夏均文集序》里对写诗文的方法也  相似文献   

18.
《云南教育》2008,(16):25-26
在教学上,夏老师注重创新,从古代的孔子、苟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都研究过。每年,夏老师自费订阅的各种书报在500元以上,如专业陛的杂志《历史学习》、《历史学家茶座》和《史学理论研究》等,非专业性杂志如《小小说选刊》、《书屋》、《畅销书摘》、《杂文选刊》和《意林文汇》等。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都说像夏老师这样爱读书的人太少了。在理论学习上他常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他从那些经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教育家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9.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众生背诵《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与古诗体裁相似的词。(板书)(投影仪出示全词)(师配古筝曲范读全词)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想来读一读吗?(生自由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在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生1:诗只有一…  相似文献   

20.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