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邱涛 《地理教育》2003,(4):41-42
一、难点突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各类考试中,又常常出现与公转有关的一些问题,如昼夜长短问题、正午太阳高度问题、季节问题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因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产生都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  相似文献   

3.
甘春林 《教育》2012,(3):54-55
太阳高度有关问题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关键点。弄清太阳高度的有关问题,有利于解决高中地理的难点和关键点——地球运动有关问题。而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没有编排关于太阳高度的具体内容,直接引用正午太阳高度。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整合教材,利用图形,帮助学生从多个角  相似文献   

4.
付申珍 《地理教育》2012,(Z2):43-44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第一章的教学重点之一,而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四季更替是教学难点,这一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有关章节的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化繁为简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叠加投影片进行演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叠加片的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白天大于零,晨昏线上等于零,晚上小于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在进行计算中,我们需要两个已知条件:所求地区当地纬度和直射点所在纬度.对于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做要求,但是极昼地区,存在最大太阳高度角和最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樊天才 《甘肃教育》2014,(10):86-86
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人教版最近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仅通过图片来显示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省去了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过程。但这两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却屡有涉及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及相关内容,在高考备考中轻松地应战,笔者摸索出一个比较简便易行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下面,笔者对这种计算方法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一直是地球运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常难以应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掌握以下公式,有利于快速解题。1.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的纬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号)  相似文献   

12.
解读地理     
《招生考试通讯》2007,(3):44-47
(一)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简化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时,我指导学生自制学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制作目的1.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2.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演示正午楼影的朝向和楼影长短的变化规律;4.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光照图;在同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得到不同的图形。地球在公转轨道的某一位置,全球各地太阳高度的分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年变化和年变化值,都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多次的图形转换,使同学们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获取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准确、透彻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习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地球日照图既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重”是由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决定的,“难”一方面说明知识的复杂性———日照图上包含的逻辑关系复杂;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理解还没有完全到位———没有理清图上的各种逻辑关系。经过多年教学,我们认为要顺利阅读地球日照图,必须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三个关系”。“一个中心”是指“以直射点为中心”。我们阅读日照图,往往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和地方时(区时)差异。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三方面的知识都与“直射点”有关,可以说“直射点”是日照图上的一…  相似文献   

17.
夏至日或冬至日当天,白天有多长时间?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如何由当地竖杆的影子长度来计算竖杆的高度?这些有趣的问题,与物理、数学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可推导出地球昼长公式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由公式来计算某地冬至日或夏至日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和夏至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对于北半球一定纬度处,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时间增长,同时太阳直射  相似文献   

18.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19.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是"地球运动"一节的重要内容.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未进行总结,常识性的东西未被重视.下面我们通过各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来分析、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I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